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丁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3篇矿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岩石力学
  • 2篇水环境
  • 2篇围压
  • 2篇剪切
  • 2篇本构
  • 2篇本构关系
  • 2篇侧向变形
  • 1篇断面
  • 1篇徐变
  • 1篇循环加载
  • 1篇岩石
  • 1篇应力
  • 1篇应力条件
  • 1篇蠕变
  • 1篇蠕变试验
  • 1篇蠕变特性
  • 1篇三向
  • 1篇三向应力
  • 1篇水压
  • 1篇速凝材料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作者

  • 9篇王丁
  • 6篇刘长武
  • 5篇王东
  • 2篇徐煜航
  • 1篇刘树新
  • 1篇杜新亮
  • 1篇谢辉
  • 1篇何涛
  • 1篇康亚明
  • 1篇陈世江
  • 1篇韩小刚
  • 1篇曹磊
  • 1篇刘长武
  • 1篇李晓迪
  • 1篇邓霁伟
  • 1篇周晓明
  • 1篇王晓庆

传媒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金属矿山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第三届中国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等长工作面覆岩活动及回采巷道采动影响变形规律被引量:4
2016年
受断层影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矿2225工作面沿推进方向斜长依次为50 m、80 m和126 m 3段。为研究不等长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和回采巷道采动影响变形规律,在工作面顶底板、巷道围岩中布置监测仪器,监测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顶板岩层位移、底板破坏深度以及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底板岩层移动和巷道变形逐渐增大;在工作面距一号测站-32^-42.8 m时测点底板岩层位移斜率达到4 mm/m,底板最大破坏深度超过45 m;当工作面推进至距三号测站40.1 m处时,顶底板相对位移为0.45 m左右,巷道两帮相对位移约0.5 m,位移相对速率达到20 mm/d。随工作面长度增加,工作面前方底板岩层扰动距离和底板岩层变形量明显增加;二号测点工作面长度为126 m,底板前方扰动距离约为40.5 m,该测点底板岩层位移已达300 mm左右;而一号测点工作面长度为50 m,前方扰动距离约为92.8 m,底板岩层位移最终只有90 mm。
卢邦稳刘长武谢辉何涛王丁
关键词:不等长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变形
压力水环境下混凝土徐变规律研究
为研究真实水环境下混凝土的徐变特性,采用自主研制的微机控制多通道水压轴压联合作用岩石-混凝土徐变实验系统,轴压加载到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60%、水压分别设置为4和8 MPa的条件下,进行混凝土徐变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水环...
高云瑞刘长武康亚明王丁
关键词:徐变
文献传递
侧向变形控制下的灰岩破坏规律及其峰后本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根据不同含水状态(干燥和泡水饱和)和不同围压条件下的灰岩岩样的三轴压缩全程试验和峰后加卸载循环试验,分析干燥和饱水状态灰岩的变形破坏规律、围压对灰岩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及破裂面角度的影响,研究灰岩峰前、峰后强度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岩的破坏方式不仅和围压水平有关,而且和岩石的含水状态相关;灰岩的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相比很小,且随峰后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增加继续衰减;该类灰岩在低围压下产生拉剪组合破坏,导致其破裂角度较Coulomb准则预测值偏大,在高围压下发生完全剪切破坏,破裂角度与Coulomb准则计算结果吻合;岩石轴向应力在峰值前是由其轴向应变决定的,峰后则由侧向变形控制,随侧向变形的增加逐渐衰减至残余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岩峰后本构模型,给出了分段的岩石应力-应变关系函数。利用该模型对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王东王丁韩小刚周晓明
关键词:侧向变形泡水循环加载
水环境中高水速凝材料蠕变特性及其流变模型
2014年
为了研究高水速凝材料作为采空区充填体是否具有长期、有效控制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的能力,对高水速凝材料进行了瞬时物理力学试验和微观扫描分析,及利用重力连续加载方式进行了干燥和水环境中的蠕变试验,根据蠕变试验曲线进行了高水速凝材料的流变模型辨识和参数反演。结果表明:高水速凝材料在空气环境中容易丧失强度,水环境条件工作更利于提高其自身结构和承载力的稳定性;高水速凝材料的长期蠕变稳定性取决于荷载水平是否达到其材料的长期屈服强度;Burgers流变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水环境中高水速凝材料这种"类"软岩的蠕变特性。
王丁曾靖皓刘长武徐煜航
关键词:水环境高水速凝材料蠕变试验蠕变特性
基于破坏类型的本溪灰岩本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根据单轴和三轴条件下本溪灰岩的压缩试验和峰后循环加载试验,总结本溪灰岩的强度、变形随围压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围压下本溪灰岩的破坏过程和重复加载过程,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本溪灰岩破坏的方式。结果表明:本溪灰岩在应力刚过峰值且未完全进入残余强度阶段,其弹性模量与峰前相同,此阶段进行循环加载时,新的峰值应力低于卸载点应力;在残余强度阶段,残余强度不再随重复加载发生明显变化;采用比较峰值时的环向弹性应变值与环向应变值的方法来判别本溪灰岩的破坏类型是可行的;不同围压下,本溪灰岩的破坏方式有张性破坏和剪切破坏2种类型,这2种破坏方式下本构模型的控制参数是不同的。分别选取了环向应变和剪切应变作为控制参数建立了本构模型,该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本溪灰岩峰后阶段的应力脆性跌落现象及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王东刘长武王丁邓霁伟王晓庆
关键词:岩石力学剪切破坏本构关系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剪变形及破坏准则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根据不同围压条件下的粉细砂岩三轴压缩全程试验,分析了围压对砂岩峰值强度和破坏方式的影响,研究了压缩过程中砂岩的拉、剪变形随围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粉细砂岩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关系是一条有拐点的折线,围压低于拐点对应的临界围压σ3L时,粉细砂岩的破坏方式仍为剪切破坏,但其强度受到张拉变形影响而低于Coulomb准则的计算值,岩石破裂面与最小主应力夹角大于(45°+φ/2);围压高于σ3L时,粉细砂岩的破坏仅受剪切变形控制,张拉变形对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岩石进入完全剪切破坏状态,破裂面角度与(45°+φ/2)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应砂岩破坏过程中张拉应变和剪切应变相互关系的指标值ft/fγ,并据此推导了砂岩在不同围压下的强度准则,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王东刘长武王丁李晓迪徐煜航
关键词:岩石力学围压剪切变形
大断面隧道工程瓦斯灾害监测与预防
工程在穿越煤系地层时,往往会遇到瓦斯,在大断面隧道工程中采用传统煤矿瓦斯检测监控手段往往不能准确监测瓦斯涌出情况,给瓦斯安全管理埋下隐患.论文采用人工统计监测法检测大断面隧道工程瓦斯涌出情况,能较为准确地获取瓦斯涌出含量...
王丁刘长武王东徐煜航
关键词:瓦斯灾害安全管理
开采扰动下裂隙煤岩体强度衰减规律研究
煤岩体经历了采矿过程中反复采动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状态,从而弱化了煤岩体力学参数.由于其本身裂隙面分布的复杂性,裂隙煤岩体的强度很难通过实验来直接确定.本文在现场裂隙煤岩体实测统计数据基础上,利用Monte Carl...
刘树新刘长武王丁陈世江
关键词:煤岩体
文献传递
三向应力下典型岩石破坏预警及峰后特性被引量:7
2012年
为探讨岩石在三向应力下的变形、破坏规律及其峰后本构模型,对不同围压下石灰岩和砂岩进行了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分析了2种典型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和峰前、峰后承载能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石的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在低围压下易于发生失稳破坏,在高围压下较难发生失稳破坏,围压的增大对岩爆有一定抑制作用;同种岩石峰值应力时对应的环向应变不随围压的改变而改变,近似为一定值,可以将其作为岩石破坏的一个预警指标;石灰岩的剪胀效应发生在破坏后,而砂岩在轴向应力达到其峰值的70%左右时就开始出现剪胀;岩石峰后应力与其承载能力相等,由侧向变形控制,随侧向变形增大逐渐衰减至残余强度;基于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王东刘长武王丁曹磊杜新亮
关键词:岩石力学三向应力侧向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