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晶
-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傀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评价被引量:14
- 2010年
- 2008年对昆山市傀儡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7科66种。其中,寡毛纲2科18种,摇蚊科26种,软体动物8科14种,其它动物8种。采用聚类分析,将傀儡湖分为4个湖区。傀儡湖底栖动物密度在西南部较高(湖区Ⅲ、Ⅳ),中部和东北部(湖区Ⅰ、Ⅱ)较低,取水河道高于入水口样带。底栖动物生物量(湿重)中,软体动物均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总磷和溶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BI生物指数对傀儡湖水质的评价最接近实际情况:傀儡湖区整体水质属于污染,各湖区的水质清洁度排序为湖区Ⅱ>湖区Ⅳ>湖区Ⅲ>湖区Ⅰ。取水河道(湖区Ⅴ)水质轻度污染,而入水口样带(湖区Ⅵ)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
- 熊晶谢志才张君倩蒋小明方涛敖鸿毅过龙根邓永良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洱海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7
- 2011年
-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拥有生物较为丰富的湖滨带和特有种,如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2009年5月和12月在洱海湖滨带开展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其中,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为11种、7种和9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6.7%、23.3%和30.0%,其它动物3种。在密度方面,群落结构以寡毛类为主,平均密度达488个/m2(占总丰度的89.7%),密度峰值出现在弥苴河口(7424个/m2);而在生物量方面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为67.26g/m2(占总丰度的91.4%)。按密度的平均相对丰度计算,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平均相对丰度24.4%),其次为异腹腮摇蚊(Einfeldia sp.)(13.2%)、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11.6%)和正颤蚓(Tubifex tubifex)(11.5%)。按生物量计算,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sp.)为第一优势种(占总生物量的79.3%),其次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10.6%)和环棱螺(Bellamya sp.)(6.2%)。洱海的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08,西岸比东岸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
- 王丑明张君倩蒋小明熊晶谢志才
- 关键词: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13
- 2012年
-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 熊晶蒋小明王丑明谢志才敖鸿毅刘剑彤
- 关键词: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黄盖湖水系河源区——皤河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与水质评价被引量:11
- 2011年
- 2009年7月对黄盖湖水系河源区——皤河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无脊椎动物54种,隶属于4门6纲36科。其中水生昆虫45种,软体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寡毛类、涡虫纲、蛛形纲各1种。无脊椎动物密度方面的优势类群主要为蜉蝣目稚虫和摇蚊幼虫。宽基蜉(Choroterpessp.)、微动蜉(Cinygmulasp.)、四节蜉(Baetissp.)和无突摇蚊(Ablabesmyiasp.)是最优势的种类,其相对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0.40%、8.38%、4.26%和4.19%。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海拔和河宽是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对各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二者结果具有一定差异,BI指数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 蒋小明程建丽熊晶张鹗谢志才
-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典范对应分析
- 水华蓝藻生物质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平衡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文章初步研究了水华蓝藻生物质对重金属离子Cu2+的吸附特性,包括生物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生物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Cu2+的生物吸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能较快地达到平衡,而之后的阶段进行缓慢。透析袋处理的蓝藻生物质在不同pH(3,4,5,6)的铜离子溶液条件下,吸附效率依次为62.4%,78.1%,71.2%,60.35%,吸附最大值为7.81 mg/g。水华蓝藻生物质对Cu2+的生物吸附平衡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精确拟合。水华蓝藻生物质在处理低浓度的含Cu2+废水方面有潜力。湖泊富营养化的优势在于产生低成本的、大量的、可收集的水华,这说明自然环境中的藻类资源如蓝藻水华生物质,可能作为商业中使用的生物吸附剂。
- 王坎王坎李政熊晶李敦海
- 关键词:CU2+水华生物吸附动力学
- 转基因鲤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为了对转基因(CAgcGH)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于2004~2006年在梁子湖畔的人工隔离湖泊开展了转基因鲤对其主要饵料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投放转基因鲤1 a后,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底栖动物总物种数从65种下降为36种;总密度从497.3 ind/m2下降到370.7 ind/m2;总生物量(湿重)从77.136 g/m2上升到97.558 g/m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物种数、寡毛类、毛翅目和摇蚊科物种数有显著降低。寡毛类、毛翅目和腹足类密度有显著下降。毛翅目生物量有显著下降。幽蚊(Chaoborussp.)和环棱螺(Bellamyasp.)取代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成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呈现显著下降,3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减少19%~44%,物种丰富度则减少了38%。K优势曲线显示了同样结果。转基因鱼与对照鱼在捕食压力和摄食选择偏好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隔离湖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熊晶谢志才陈静张君倩舒少武张堂林胡炜
-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 转基因鱼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种群动态及次级生产力被引量:1
- 2011年
-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对转基因鱼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周年研究。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96个/m2和17.33 g/m2,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34.29个/m2和54.51 g/m2),其次为12月(25.1个/m2和36.18 g/m2)。试验湖泊中铜锈环棱螺在4—7月繁殖,种群中含有4个年龄组,其中2008年龄组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壳长-体重方程为:lg Ww=2.8791×lg SL-3.4227,使用瞬时生长法测算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12.72g.m-.2a-1,去壳干重为0.74 g.m-.2a-1,P/B系数为0.42。估算试验湖泊2005年至2009年铜锈环棱螺生产量(去壳干重)分别为2.24,2.49,1.50和0.74 g.m-.2a-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对铜锈环棱螺的次级生产量有显著影响,转基因鲤的捕食压力也可能是影响铜锈环棱螺生产量的重要因素。
- 熊晶谢志才蒋小明胡炜张堂林舒少武
-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