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冬生

作品数:181 被引量:36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17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3篇医药卫生
  • 1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2篇抗体
  • 71篇细胞
  • 46篇肿瘤
  • 45篇基因
  • 38篇耐药
  • 33篇克隆
  • 33篇活性
  • 30篇单克隆
  • 29篇淋巴
  • 28篇单克隆抗体
  • 26篇蛋白
  • 23篇多药
  • 20篇多药耐药
  • 18篇抗CD3
  • 17篇抗CD20
  • 17篇白血
  • 17篇白血病
  • 16篇血管
  • 16篇淋巴细胞
  • 13篇血管内皮

机构

  • 15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北京协和医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滨州医学院
  • 3篇北京医院
  • 3篇山西省肿瘤医...
  • 3篇天津市第一中...
  • 3篇生物技术有限...
  • 2篇天津市中心妇...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口腔医...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78篇熊冬生
  • 130篇杨纯正
  • 91篇许元富
  • 82篇范冬梅
  • 78篇邵晓枫
  • 65篇杨铭
  • 46篇彭晖
  • 37篇朱祯平
  • 33篇王金宏
  • 32篇纪庆
  • 30篇高瀛岱
  • 24篇赖增祖
  • 23篇周圆
  • 23篇齐静
  • 18篇刘汉芝
  • 12篇徐晨
  • 12篇刘银星
  • 11篇张砚君
  • 11篇王彩云
  • 11篇姜琳琳

传媒

  • 14篇中国药理学通...
  • 11篇中国肿瘤临床
  • 9篇中华血液学杂...
  • 8篇生物工程学报
  • 7篇中国免疫学杂...
  • 7篇高技术通讯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细胞与分子免...
  • 4篇免疫学杂志
  • 3篇中国肿瘤生物...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医学研究通讯
  • 3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国外医学(肿...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肿瘤
  • 2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21篇2009
  • 20篇2008
  • 10篇2007
  • 10篇2006
  • 17篇2005
  • 15篇2004
  • 12篇2003
  • 7篇2002
  • 12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1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人乳腺癌细胞膜表面角蛋白CK8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针对多药耐药人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差异抗原的抗体库,并鉴定抗角蛋白CK8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细胞免疫和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库,经免疫沉淀得到抗原-抗体复合物,SDS-PAGE分离目的抗原,质谱测序,Western blot验证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原分子的细胞膜定位。结果:成功筛选到稳定分泌抗CK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7F9)。结论:文中所研制的单克隆抗体具有与乳腺癌细胞膜表面CK8分子特异结合的活性,在上皮来源肿瘤标志物CK8的临床检测及CK8相关生物学活性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刘芳邵晓枫王金宏范冬梅许元富杨铭杨纯正熊冬生
关键词:膜蛋白单克隆抗体
抗Pgp基因工程抗体ScFv的构建、表达及其活性测定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构建表达抗PgpScFv,进行体外活性的测定。方法 :利用RT PCR方法 ,克隆抗Pgp杂交瘤细胞PHMAO2的重链可变区基因 (VH) ,轻链可变区基因 (VL) ,拼接为单链抗体 (ScFv) ,再克隆到具有强启动子的PET2 8a(+)载体上进行表达 ,并进行了表达产物体外活性的测定。结果 :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 8a(+) ScFvPGP。表达产物可与表达Pgp抗原的K5 6 2 A0 2细胞特异性结合 ,并不抑制Pgp外排泵的功能。结论 :构建表达的抗PgpScFv只有针对Pgp抗原的识别功能 ,并无抑制作用 ,因此应用于人体后不会干扰正常细胞的排泄分泌功能 ,无论是作为靶向诊断治疗的载体还是作为双功能抗体的一臂 ,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瀛岱熊冬生彭晖许元富邵晓枫范冬梅杨纯正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SCFVP糖蛋白
RNA干扰ERCC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顺铂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ERCC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构建携带ERCC1基因小发夹干扰RNA的重组质粒表达载体,观察RNA干扰ERCC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RT-PCR方法检测COC1、COC1/DDP细胞中ERCC1基因表达,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携带ERCC1小发夹干扰RNA的重组质粒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COC1/DDP细胞,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内ERCC1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改变。结果COC1/DDP细胞中ERCC1基因表达明显高于COC1细胞。重组质粒转染后,COC1/DDP细胞中ERCC1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转染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COC1/DDP中ERCC1基因表达增强与卵巢癌顺铂耐药相关。RNA干扰抑制ERCC1基因表达能增加卵巢癌耐药细胞COC1/DDP对顺铂的敏感性。
刘静糜若然瞿全新熊冬生
关键词:RNA干扰ERCC1基因卵巢癌顺铂
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构建以IL-3为靶向、力达霉素(lidamycin,LDM)为弹头的融合蛋白IL-3-LDM,观察其对多种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原核表达IL-3-LDP(interleukin 3-lidamycin)融合蛋白,组装活性烯二炔(active enediyne,AE)发色团得到IL-3-LDM。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系(KG1-a、TF-1、M07e、HL-60、K562、Raji)表面CD123分子的表达,并检测融合蛋白IL-3-LDM与各白血病细胞的结合能力;CCK-8检测IL-3-LDM融合蛋白对不同CD123阳性率的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组装活性发色团得到的IL-3-LDM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KG-1a细胞表面CD123阳性率最高(88.9%),其次为MO7e和TF-1细胞(>75%),再次为HL-60细胞(7.8%),而K562、Raji细胞CD123表达呈阴性。体外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KG-1a、MO7e、TF-1和HL-60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杀伤效率与细胞表面CD123的阳性率成正比,对于CD123表达率最高的KG-1a细胞,LDM的杀伤强度是多柔比星(adriamycin,ADR)的1 415.8倍,而IL-3-LDM的杀伤强度又是LDM的9.6倍。结论:IL-3-LDM融合蛋白可以有效携带细胞毒药物LDM并高效靶向杀伤CD123+白血病细胞。
张砚君李双静姜琳琳刘荣高雪袁向飞齐怀丰范冬梅苗庆芳甄永苏熊冬生
关键词:IL-3力达霉素融合蛋白CD123白血病
抗P-g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被引量:7
1999年
mdr1基因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P170,Pgp)作为一种外排泵,在ATP的参与下,可将细胞内的药物运到细胞外,从而使细胞产生多药耐药(MDR)。我们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株抗Pgp单抗,并初步探讨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材料和方法1细胞系HL...
熊冬生杨纯正邵晓枫许元富许立忠许立忠栾凤君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CD20F(ab′)_2抗体的发酵与纯化被引量:2
2004年
转化了质粒PYZcpp3的 16C9大肠杆菌可高水平地分泌表达可溶性CD2 0F(ab′) 2 抗体 ;采用经优化的培养条件 ,在发酵罐上进行高密度培养OD550 值达 14 0 ;每升湿菌菌重 2 0 0g ;抗体的产量每升为 2 4 1mg ,其中F(ab′) 2 片段达 5 0 % ,F(ab′) 2 可以特异性的识别CD2 0 + 细胞并与CD2 0相结合 ;F(ab′) 2 对Raji细胞的IC50 值为 2 2 8μg mL ;而Fab′对Raji细胞的IC50 值为 4 5 9μg mL。
王金宏纪庆熊冬生许元生杨纯正王彩云许元富郑梦杰
关键词:CD抗体
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的构建和表达被引量:19
2003年
构建和表达抗CD3 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测定该微型双功能抗体的生物学活性。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3 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 ,并用Westernblot和分子排阻层析鉴定纯化产物 ;采用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抗CD3 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已构建成功 ,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 2mg L以上 ,纯化产物中二聚体的比例达 90 % ,具有与Jurkat(CD3 + )和K5 62 A0 2细胞 (Pgp+ )结合的活性 ,与抗CD3ScFv及抗PgpScFv的亲合常数相当。成功地构建了抗CD3 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 ,并获得高效表达 。
高瀛岱熊冬生许元富彭晖邵晓枫杨纯正朱祯平
关键词:抗CD3双功能抗体肿瘤免疫疗法
靛玉红衍生物PH Ⅱ-7促进sTRAIL对乳腺癌细胞及其耐药株杀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靛玉红衍生物PHⅡ-7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的增殖及调节TRAIL受体表达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PHⅡ-7、TRAIL及低浓度PHⅡ-7联合TRAIL处理MCF-7、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同时以TRAIL敏感细胞MDA-MB-231为对照,证实上述乳腺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药物作用后活性氧的产生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PHⅡ-7以及PHⅡ-7和活性氧抑制剂NAC联用后,乳腺癌细胞TRAIL功能性受体DR4、DR5的表达情况。结果 PHⅡ-7作用24 h后对MCF-7及MCF-7/ADR的IC50分别为(4.49±1.55)、(3.44±0.90)μmol·L-1,TRAIL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而MCF-7、MCF-7/ADR对TRAIL极不敏感,各浓度组与MDA-MB-23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PHⅡ-7联合TRAIL可有效促进TRAIL对MCF-7、MCF-7/ADR的杀伤并诱导凋亡,而两药单用对上述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有限;此外,低浓度的PHⅡ-7还对人正常细胞PBMC的毒性很小,即使与TRAIL联用,在该浓度范围下也不会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明显毒性;PHⅡ-7可有效诱导MCF-7及MCF-7/ADR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同时上调TRAIL受体DR4、DR5的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当PHⅡ-7与ROS抑制剂NAC联用时,可有效抑制PHⅡ-7对DR4、DR5的表达上调作用。结论低浓度的PHⅡ-7可有效增强乳腺癌细胞MCF-7、MCF-7/ADR对TRAIL治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HⅡ-7升高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进而上调TRAIL受体DR4、DR5表达而实现的。本研究为今后PHⅡ-7联合TRAIL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彭洪薇李菲郑雪莲吕燕妮孙晓春段舟萍熊冬生魏筱华
关键词:靛玉红乳腺癌耐药死亡受体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载scFvCD20:sTRAIL融合蛋白对B-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载scFvCD20:s TRAIL融合蛋白的新型双重靶向系统对CD20+BJAB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 LenR.sc FvCD20:s TRAIL、p LenR.ISZ-s TRAIL、p LenR.sc Fv CD20及p LenR.cop GFP四种慢病毒表达载体,利用四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于293T细胞中包装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脐带组织来源的MSCs(HUMSCs),使其稳定表达融合蛋白。于体外采用CCK8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sc Fv CD20:s TRAIL融合蛋白对CD20阳性BJAB细胞和Raji细胞、CD20阴性Jurkat细胞以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生长抑制作用。建立NOD/SCID鼠BJAB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MSC.sc Fv CD20:s TRAIL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每3 d测量瘤体积,根据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 LenR.sc Fv CD20:s TRAIL、p LenR.ISZ-s TRAIL、p LenR.sc Fv CD20及p LenR.cop GFP,且经慢病毒感染可在HUMSCs中稳定表达。体外实验显示,sc Fv CD20:s TRAIL融合蛋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对CD20阳性BJAB和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而对CD20阴性Jurkat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降低;而且不影响PBMCs的生长。体内实验表明,MSC.sc Fv CD20:s TRAIL可显著抑制BJAB淋巴瘤的生长,初始治疗后第24天,抑瘤率达65.2%,与MSC.ISZ:s TRAIL治疗组比较(抑瘤率为52.7%),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建立了HUMSCs运载sc Fv CD20:s TRAIL融合蛋白的双重靶向治疗系统,HUMSCs可向BJAB淋巴瘤部位归巢并表达分泌sc Fv CD20:s TRAIL融合蛋白,后者在局部经sc Fv CD20的二次导向发挥CD20特异性抑瘤作用。为MSCs作为肿瘤靶向治疗载体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范冬梅张晓龙张晴卢杨杨圆圆袁向飞张砚君熊冬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CD20TRAIL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蛋白激酶C在K562/AO2细胞多药耐药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蛋白激酶C在K562/AO2细胞多药耐药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赵春亭杨纯正邵晓枫熊冬生许元富齐静杨天楹多药耐药(MDR)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关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是否在MDR中起作用国内未见报道,国外尚存在争议,PKC分布...
赵春亭杨纯正邵晓枫熊冬生许元富齐静杨天楹
关键词:白血病多药抗药蛋白激酶C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