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立克次体
  • 3篇斑点热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分子流
  • 2篇分子流行病学
  • 2篇分子流行病学...
  • 2篇斑点热群
  • 1篇医用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成分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方法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宿主
  • 1篇宿主细胞
  • 1篇平战
  • 1篇平战结合
  • 1篇主细胞

机构

  • 9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作者

  • 9篇汪民
  • 7篇陈香蕊
  • 7篇胥照平
  • 3篇陈万荣
  • 3篇周方
  • 3篇张永国
  • 2篇张健之
  • 2篇范明远
  • 2篇陈立茵
  • 2篇朱厚础
  • 1篇沃健儿
  • 1篇王宏霞
  • 1篇王福生
  • 1篇李予川
  • 1篇毕德增
  • 1篇郭兆彪
  • 1篇张晓峰
  • 1篇陈敏
  • 1篇赵立成

传媒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色谱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90
  • 1篇198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996年
本研究为平战结合的基础研究。作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了我国有三个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种:西伯利亚(R.sibirica)种及其亚种和两个新种——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内蒙古斑点热立克次体;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康氏立克次体株间差异性,在种水平上的分类鉴定获得成功;在我国首次从病人分离到SF-
陈香蕊范明远华德增汪民张永国周方张健之赵立成
关键词:斑点热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方法平战结合生物学特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不同立克次体DNA的G+Cmol%含量分析被引量:2
1990年
本文以普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为参照,对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分离株的代表株 DNA 的 G+C mol%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指出,斑疹伤寒群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 G+C mol%含量不同,分别为29.1和32.05;国内分离的精河株和内-01株分别为32.7和32.4,与参照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Barbash 株(32.5)基本一致,054株的 G+C mol%是30.6,低于斑点热群的 G+C mol%数值,高于斑疹伤寒群的含量,揭示了该株 DNA 的 G+C 含量的特殊性,这是否意味着054株的特殊分类地位或是否是新种有待深入研究。
陈香蕊陈万荣陈建龙胥照平郭兆彪汪民
关键词:立克次体DNA
小鼠豚鼠组织脂肪酸成分的快速微量分析
1991年
在正常状态下,每种生物体内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均处于固有平衡状态,这是衡量该生物体是否正常的特征指标之一。而生物体一旦受到病原体侵袭,则会破坏上述平衡。原则上讲,不同病原体可导致不同的变化。
胥照平周方陈立茵朱厚础陈香蕊汪民
关键词:小鼠脂肪酸
医用立克次体分类鉴定中的一些问题
1992年
医用立克次体,即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立克次体,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主要是指立克次体族中的三个属,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及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分离出一些新的立克次体。
汪民沃健儿
关键词:医用立克次体
中国北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01年
斑点热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落矶山斑点热、钮扣热、北亚热、昆士兰热、立克次体痘和日本红斑热.该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易感性高且难于消灭.随着资源开发、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斑点热在西方和欧洲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报道,美国落矶山斑点热的年发病率为5%,欧洲钮扣热为10%.我国自1958年开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进行研究,历经40余年从血清学上已证实我国北方有:北亚热、立克次体痘及扭扣热,从病原学上证实的有北亚热.为了进一步查明我国北方斑点热疫源地及SFGR种群的分布,我们用系列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我国北方进行了SFGR的研究.
张健之毕德增陈敏张晓峰范明远陈香蕊张永国陈万荣胥照平汪民
关键词:斑点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
从内蒙古中部牧区成蜱体内首次分离Q热立克次体被引量:7
1990年
对在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地区采集的亚东璃眼蜱、草原草蜱473匹,按照常规方法接种豚鼠和鸡胚卵黄囊,从亚东璃眼蜱分离出一株Q热立克次体。这是首次在内蒙古荒漠草原成蜱体内分离出的Q热立克次体,证实该地区存在Q热自然疫源地。
武成远刘小元赵慧李慕英李庆安韩效中杨秀峰段全红陈香蕊胥照平陈万荣汪民
关键词:Q热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脂肪酸图谱及其相似性判别被引量:3
1991年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7株立克次体浓盐乙醚纯化物的脂肪酸成分,即R.prowazekii E株、R.conorii Simko株、R.rickettsii R株、R.sibirica Barbash株和246株、R.sinkiangensis Jinghe株以及R.heilungkiangensis 54株。所得脂肪酸色谱图中有近50个色谱峰,初步确认有以下16种:C_(11∶0)、2OH-C_(10∶0)、C_(12∶0)、2OH-C_(12∶0)、C_(13∶0)、C_(14∶0)、C_(15∶0)、3OH-C_(14∶0)、C_(16∶1)、C_(16∶0)、C_(17∶0)、C_(18∶2)、C_(18∶1)、C_(18∶0)、C_(19∶0)和C_(22∶0)。其中主要成分是直链饱和脂肪酸C_(16∶0)、C_(18∶0)及C_(14∶0)与不饱和脂肪酸C_(18∶1)、C_(18∶2)及C_(16∶1)。实验菌株脂肪酸图谱经改进的Kulik-Vincent相似系数法处理后,精河株和246株的相似系数为97.0%,54株和其他菌株的相似系数在81.6—94.6%之间。
周方胥照平陈立茵朱厚础陈香蕊汪民
关键词:立克次体
斑点热群新疆立克次体对宿主细胞感染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1990年
对新疆立克次体(精河株,下同)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胚肾传代细胞(简写MERN)和体内鸡胚卵黄囊膜细胞的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立克次体以宿主细胞膜内翻形式进入宿主细胞,在胞浆和胞核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并能察见多个立克次体的链状结构;胞浆内的菌体以核膜内翻方式进入核内,以密集成丛或散在方式生长;在感染后第5—8天的MERN中,立克次体以出芽方式释放,在第8天后通过宿主细胞解体方式释放。文中讨论了新疆立克次体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有关机制。我们还发现在宿主细胞内立克次体的附近有直径为20—23nm的微管结构,其功能待深入研究。
王福生王宏霞李予川胥照平汪民
关键词:立克次体超微结构微管
山东省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首次分离和初步鉴定被引量:14
1989年
作者等继1986年首次证实山东省恙虫病流行之后,于1987年9~11月间,在流行区进行了病原分离.用小鼠分别自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 scutellarae)、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以及恙虫病患者血液分离出8株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0、25和50%.所有分离物感染小鼠的肝脾均有3~5倍的扩大,其中3株仅血清抗体阳性而小鼠不发病;5株可使小鼠有规律地发病,并可以从病鼠组织中查见立克次体颗粒,但毒力有区别,其中3株症状不典型、发病晚,有2株感染小鼠接种后5~12天发病,症状典型,7~15天部分小鼠死亡(25~75%).用酶标染色法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普氏立克次体(E株)、Q热立克次体(06株)和斑点热立克次体(246株)无任何交叉反应,而与恙虫病立克次体(Gilliam株)呈阳性反应.初步认为,自山东分离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可能是与Gilliam同一血清型.但山东恙虫病为秋冬型.
陈香蕊魏晋举杨玉富张永国童贵忠王均利姚允超魏亚男胥照平汪民
关键词:恙虫病立克次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