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小龙

作品数:49 被引量:543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6篇城乡
  • 14篇乡村
  • 7篇逻辑
  • 6篇政府
  • 6篇城乡关系
  • 5篇中国城
  • 5篇中国城乡
  • 4篇实证
  • 4篇数字乡村
  • 4篇农村
  • 4篇乡村治理
  • 4篇城乡差距
  • 4篇城镇化
  • 3篇正义
  • 3篇社会正义
  • 3篇农民
  • 3篇乡村建设
  • 3篇空心化
  • 3篇个案
  • 3篇共生理论

机构

  • 30篇南京航空航天...
  • 19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7篇武小龙
  • 12篇刘祖云
  • 3篇谭清美
  • 2篇孙金华
  • 1篇耿华萍
  • 1篇陈明
  • 1篇周家明
  • 1篇张露

传媒

  • 4篇淮阴工学院学...
  • 4篇电子政务
  • 3篇农业经济问题
  • 3篇统计与决策
  • 3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领导科学
  • 2篇甘肃理论学刊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长白学刊
  • 1篇行政论坛
  • 1篇学海
  • 1篇当代经济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经济体制改革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年份

  • 7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城乡治理70年的演进逻辑被引量:26
2020年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武小龙
专题研究:倡导“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价值观
2012年
刘祖云,武小龙:城市包容乡村发展:探寻城乡关系的新思维周家明:包容性发展:从"半城市化"走向"城市化"耿华萍:以"义务教育均衡化"践行"包容性发展"
刘祖云武小龙周家明耿华萍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乡村
城市包容乡村发展:探寻城乡关系的新思维被引量:5
2012年
城乡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通过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分析和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反思,透视出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症结性问题———城乡关系失衡。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包容性发展理念",尝试性地对"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新型的城乡发展观进行理论构想,以此来对过去经济单向度增长型发展观进行解构,寻求一种更新的思维或者是理论解释框架。研究认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是城乡关系的未来走向,是和谐城乡关系建立的有效路径选择,可有效达成城市与乡村社会的衔接。
刘祖云武小龙
关键词:城乡关系包容性发展
城乡生态融合发展:从“策略式治理”到“法治化治理”被引量:18
2018年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理解中国社会治理的关键词。本文从策略主义视角对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现实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研究认为,地方政府遵循"策略式治理"的行动逻辑应对城乡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运动式治理与对环境法规政策的变通治理",这种治理手段是权宜性的和非持续的,甚至会造成乡村生态治理的滞后以及农民生态权益的缺失。而这种治理结果的失范主要在于传统社会等级关系历史惯性与现代社会利益主体竞争博弈的作用。对此,应以生态型政府为基础,通过法治化治理的构建路径,形成一种"整体—利益、和谐—竞争、平衡—自利"的城乡生态善治关系,以促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城乡融合发展秩序的生成。
武小龙谭清美
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一个总体性的分析框架被引量:51
2022年
数字乡村治理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以政策成长周期为依据,重点从“如何定位、如何展开、如何进行、如何落地、如何维持”五大层面建构了数字乡村治理的总体框架。在如何定位上,重点对数字乡村治理的内涵、对象及目标做了厘清;在如何展开上,主要从“数字经济、数字生态、数字文化、数字民生、数字治理”五大维度呈现了数字乡村的场景应用;在如何进行上,数字乡村治理主要存在硬件滞后、软件互斥、表面数字化、侵蚀乡村性及自治性等风险挑战;在如何落地上,数字乡村治理需要在软硬件建设、组织整合、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如何维持上,未来应当在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评价、数字乡村试点、数字治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武小龙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治理
乡村数字赋能的运行机理及影响效应——美国实践及启示
2023年
乡村数字赋能是数字技术与乡村建设场景不断交织的过程。通过构建“赋能型治理”的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美国乡村数字赋能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赋能主体上,通过建立州一级的协作联盟体系,形成了多元行动者共同参与的赋能网络;在赋能客体上,明确了数字经济、数字生态、数字服务、数字治理等应用场景;在赋能手段上,依托政策赋能、数据赋能、平台赋能等方式,促进乡村数智化转型;在赋能效应上,实现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对此,新时代中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有效落地,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乡村组织机制、明确场景定位、完善赋能手段,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能赋权。
武小龙张亚楠许志中
关键词:数字鸿沟
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被引量:30
2019年
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武小龙谭清美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新苏南模式
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脉络与走向被引量:7
2013年
城乡关系一直是各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本文主要对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综述,认为城乡关系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城市出现—城市偏向—乡村偏向—城乡一体"的基本脉络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发展提出了研究展望。研究认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应是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未来走向,应在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支撑下,通过对城乡弱势群体的补益和赋权,最终实现"双向"、"多元"、"多中心"的城乡发展格局。
武小龙刘祖云
关键词:城乡关系理论演进
村社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被引量:20
2014年
乡村社会能否有效运行与村社的内聚程度及其结构功能紧密相关。"村社空心化"即是在村社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导致对应功能运转不畅所引发的乡村社会整体运转失序的一种状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的考察,认为现阶段"村社空心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集体层面的"权威空心"、精英层面的"人才空心"、个人层面的"合作空心"。研究认为,"共同体"是应对村社"空心化"困境的一种有效路径,可以通过"村社共同体"的重塑和"城乡共同体"的建构,来消弭"村社空心化"的多重困境,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
武小龙刘祖云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
土地财政、人地城镇化协调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政绩压力—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占用土地的根本因素,“土地、财政、政绩”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的双重目标;土地财政与人地城镇化协调呈现双向互动的影响效应;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比东部地区更强,并且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抑制效应也更深;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受到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正面驱动,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受到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人口—土地—产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地区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武小龙
关键词:土地财政财政分权城乡差距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