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念珠
  • 2篇念珠菌
  • 2篇皮肤
  • 2篇皮肌
  • 2篇皮肌炎
  • 2篇细胞
  • 2篇肌炎
  • 2篇白念珠菌
  • 1篇带状疱疹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多发性肌炎
  • 1篇絮状表皮癣菌
  • 1篇癣菌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真菌病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深圳市沙井人...

作者

  • 9篇樊超
  • 9篇涂亚庭
  • 3篇李芃
  • 3篇黄巍
  • 2篇林能兴
  • 2篇黄长征
  • 1篇冯爱平
  • 1篇陈宏翔
  • 1篇刘厚君
  • 1篇陈善娟
  • 1篇刘业强
  • 1篇刘文韬
  • 1篇邬焱卿
  • 1篇杨义成
  • 1篇李延
  • 1篇刘志香
  • 1篇朱里
  • 1篇雷水生
  • 1篇刘文涛

传媒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白塞病7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白塞病患者的诱因、起病类型、初发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情况及其治疗方法。结果白塞病多见于女性,男:女:1:1.44,好发于青壮年(20~45岁),多为慢性起病,27例急性型发病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19例,占70、37%),最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渍疡(96、15%)、皮肤损害(78、21%)、生殖器溃疡(42.31%)、眼部损害(37.1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率52、56%。结论白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针刺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
樊超黄巍李芃涂亚庭
关键词:白塞病
儿童皮肌炎27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儿童皮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儿童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JDM中,男女比例为1:1.7,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儿童患者的面部水肿性紫红斑阳性率显著高于成人患者,发热、关节痛、心脏受累、吞咽困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成人患者,未见间质性肺炎及恶性肿瘤。结论儿童皮肌炎以女性多见,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系统损害轻,且不伴发恶性肿瘤,预后较好。
李芃涂亚庭樊超
关键词:儿童皮肌炎
Marshall-White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樊超朱里刘文韬黄长征涂亚庭
关键词:MARSHALL-WHITE综合征
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及感染方式的调查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随机调查8家医院临床疑似甲真菌病患者387例,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以调查武汉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变化、入侵途径与感染部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87例临床疑似病例,其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为302例,甲真菌病阳性率为78.04%,其中趾甲感染占50.0%,指甲感染占26.5%,指趾甲混合感染占23.5%。其中皮肤癣菌占53.6%,酵母菌占31.5%,霉菌14.9%。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52.5%,须癣毛癣菌24.1%,断发毛癣菌17.3%,絮状表皮癣菌6.2%。显示出不同病原菌及不同临床类型的感染比率各不相同。其不同临床类型甲真菌比率分别为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占39.4%,白色浅表型(WSO)占30.1%,末端甲内型(EO)占14.2%,近端甲下型(PSO)占13.6%,全甲营养不良型(TDO)占2.6%。本研究发现甲真菌病的侵入方式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指趾甲均可受累,但多累及趾甲,且以第1趾甲为主。病原菌以皮肤癣菌最为常见。
冯爱平樊超涂亚庭邬焱卿
关键词:甲真菌病病原菌红色毛癣菌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抗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白念珠菌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对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所对应的细胞因子改变。方法孢子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在体外分别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BM-DC),测定混合培养上清IL-12水平;尾静脉回输免疫抑制小鼠体内后,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脾IFN-γ及IL-4水平,并检测肾携菌量。结果DC孢子致敏组上清IL-12水平(380.2±104.13)pg/mL明显高于DC菌丝致敏组和对照组(P<0.05);而DC菌丝致敏组(74.79±23.47)pg/mL与单纯DC培养组上清IL-12水平(19.71±9.2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孢子致敏DC、菌丝致敏DC分别过继免疫小鼠后,前者脾脏IFN-γ水平(269.43±17.34)pg/g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IL-4水平(6.23±0.37)pg/g则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P<0.05);荷菌一周后孢子致敏DC回输组小鼠肾携菌量(3.58±2.32)×102CFUs与健康小鼠荷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肾携菌量比较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静脉回输白念珠菌孢子体外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DC可有效诱导免疫抑制小鼠抗白念珠菌保护性免疫。
黄巍杨义成黄长征林能兴陈宏翔刘业强雷水生李延樊超涂亚庭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
皮肤肿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2003年
目的 检测皮肤肿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及PCR方法,检测28例皮肤肿瘤(包括良性、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15例正常皮肤中端粒酶表达仅为13.3%。28例皮肤肿瘤中有端粒酶表达的为82.1%,其中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癌前病变者。结论 端粒酶可能是皮肤肿瘤癌变中的一个早期事件,与皮肤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关系,可以反映组织的增生程度。
陈善娟涂亚庭林能兴刘志香刘厚君樊超
关键词:皮肤肿瘤正常皮肤组织端粒酶活性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 (A组 ) 5 0例采用小剂量激素 (泼尼松每天 15mg)联合阿昔洛韦治疗 ,两个对照组分别为B组 5 0例及C组 4 6例 ,使用较大剂量激素 (泼尼松每天 30mg和每天 6 0mg)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及方法基本相同。 结果 A组在止疱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疱疹后神经痛 (PHN)发生率上与B、C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无禁忌证的老年急性带状疱疹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每天 15mg)辅助治疗 ,可收到较好疗效 。
黄巍樊超涂亚庭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胰岛素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3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16例DM/PM和33例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ILD组关节痛、发热等比无ILD组多见,差异有显著性或差异高度显著性;合并ILD组眼睑紫红色斑比无ILD组少见,抗Jo-1阳性率、ESR升高等比无ILD组多见,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ILD在DM/PM中发病率较高,发热、关节痛、抗Jo-1阳性率、ESR升高是ILD发生的指标。
李芃涂亚庭樊超刘文涛
关键词:皮肌炎肺间质病变
树突状细胞分型进展与抗白念珠菌特异性免疫被引量:3
2004年
樊超涂亚庭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白念珠菌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