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雪英

作品数:33 被引量:384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小麦
  • 6篇水分
  • 4篇冬小麦
  • 4篇营养盐
  • 4篇长江口
  • 3篇湿地
  • 3篇水分胁迫
  • 3篇气温
  • 3篇气温变化
  • 3篇胁迫
  • 3篇固碳
  • 3篇城市
  • 2篇岛屿
  • 2篇底栖藻类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营养状态
  • 2篇栽培
  • 2篇藻类
  • 2篇植被

机构

  • 23篇安徽农业大学
  • 12篇暨南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太原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河北省气象技...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合肥市气象局
  • 1篇水利部淮河水...
  • 1篇白俄罗斯国家...

作者

  • 33篇梅雪英
  • 8篇张修峰
  • 7篇杨书运
  • 7篇严平
  • 5篇王凤文
  • 4篇史利江
  • 4篇原文杰
  • 2篇方建德
  • 2篇任杰
  • 2篇李莹
  • 2篇杨扬
  • 1篇俞立中
  • 1篇徐倩倩
  • 1篇曹秀清
  • 1篇梅莹
  • 1篇丁增发
  • 1篇张瑞明
  • 1篇陈思英
  • 1篇张功
  • 1篇李莹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生态科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状况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对安徽省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盈亏状况和土壤含水量 (Smc)动态变化及水分衰减规律作了分析 ,同时研究了水分亏缺期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安徽省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严重 ,尤其淮北地区在此期间缺水 89.2mm ,全年缺水 14 4.6mm ;(2 )在无降水或极少降水的情况下 ,0~ 10cm土壤水分百分含量平均日变率 (Rasm)降低 0 .5 72 % ,10~ 2 0cm降低 0 .2 14 % ,2 0~ 3 0cm降低 0 .181% ,3 0~ 40cm降低 0 .0 83 % ,灌溉使表层水分有很大提高 ,灌溉渗透深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多而加深 ;(3 )在缺水严重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采用 2 2 5、45 0m3/hm2 灌溉 ,可分别增产 697.5、12 15 .0kg/hm2 。
梅雪英严平王凤文曹秀清
关键词:小麦生育期水分
上海地区酸雨强度的格局转变规律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酸雨pH值、酸雨最小pH值以及酸雨频率为指标,研究了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强度的格局转变规律。1991~2006年间上海地区酸雨pH、最小pH均存在着三种格局,两次转变;1995年转变前的上海地区酸雨pH和最小pH相对较低,强度较强;此次转变后的酸雨pH和最小pH均相对升高,强度减弱;酸雨pH和最小pH再次发生转变的时间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使得pH下降,强度增强;酸雨频率则存在两种格局,一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是2004年;格局转变前,酸雨频率相对较低,平均17%,格局转变后酸雨频率相对较高,平均为43%。上海地区酸雨强度格局转变指数(RSI)在1995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0.834、0.968、0.568和1.682。
梅雪英杨扬史利江郑丽波方建德
关键词:酸雨
水分胁迫对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本试验以扬麦158为供试材料,于2001-2004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设有遮雨设施的钢架大棚内(合肥)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有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T1),中度水分胁迫(T2)和重度水分胁迫(T3)四种不同的水分...
梅雪英
关键词:水分胁迫冬小麦生理生态
文献传递
长江口典型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芦苇带为例被引量:64
2008年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长江口典型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储碳、固碳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并测算了其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植被的碳储量较大,为2.66~5.74kg·m^-2,平均4.02kg·m^-2,且地下部分的生物现存量大于地上部分,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率为2.33~3.64,平均2.96,碳储量是地上部分的近3倍;长江口典型芦苇带湿地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达1.11~2.41kg·m^-2·a^-1,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
梅雪英张修峰
关键词:长江口芦苇固碳湿地植被
1952—2011年蚌埠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4年
根据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函数、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蚌埠市的年、季平均气温以及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11年蚌埠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1,其中春、秋、冬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以前相对偏低,呈现波动变化,增温趋势不显著;1990年后相对偏暖,增温趋势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1℃·10a-1、0.37℃·10a-1;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表明夜间增温较多,白天增温较少,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夜间温度升高,将增加植物的呼吸消耗,不利于物质的积累,可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原文杰李侠丽梅雪英
关键词:气温MORLET小波分析气温日较差
城市草坪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C、N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城市草坪作为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对城市大气与地面之间的能量平衡、水汽交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所处的...
梅雪英
关键词:城市草坪温室气体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文献传递
太阳辐射减弱对浮游与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
2023年
为了解辐射减弱对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构建了浅水生态系统,设置遮光组和不遮光的对照组两种处理,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藻类生物量及底栖藻类生物量等指标,分析遮光时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生长变化,研究辐射减弱对浮游与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条件下,水体浮游藻类Chl a降低15%,DO浓度平均增加9%,TN、TP浓度分别增加30%和24%时,底栖藻类Chl a增加48%。说明辐射减弱虽可显著降低水体光照强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但可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促进底栖藻类生物量增加。因此,在辐射减弱背景下,不利于浮游藻类生长,而有利于底栖藻类竞争。
刘阳胡婕高珊珊周文竹仇恒帅梅雪英
关键词:营养盐
升温对有沉水植物占优的水体水质影响
2023年
全球变暖,特别是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升温对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浅水水体水质的影响,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了升温组和不升温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营养盐、透明度、浮游藻类及苦草生物量等指标以探究升温对沉水植物占优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组水中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总氮(TN)、总溶解态氮(TDN)和透明度(SD)的差异不显著,升温组水体总悬浮物(TSS)和溶解氧(DO)显著低于对照组;升温中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高了72.3%,但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显著低于对照组,降低了25.6%。因此,升温显著增加了水中TP、TDP,但对TN、TDN和SD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水体TSS和DO;升温促进了沉水植物苦草的生长,但降低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气候变暖对浅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胡婕周文竹仇恒帅刘阳梅雪英
关键词:气候变暖沉水植物水质
上海地区酸雨类型格局转变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采用STARS(Sequential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以降水中SO24-、NO3-以及SO42-/NO3-为指标,研究了上海地区酸雨类型在1991~2006年的格局转变规律。上海地区降水中SO42-含量在1991~2006年具有两种格局,2004年发生转变;转变前的SO42-含量平均12.670mg/L,转变后SO42-含量大幅度降低,平均6.525mg/L;降水中NO3-含量存在3种格局,两次转变;1996年转变前的NO3-浓度相对较低,平均1.842mg/L;此次转变后升高,平均2.622mg/L;2005年再次发生转变,使得NO3-含量下降,平均1.998mg/L;与NO3-含量的格局类似,SO24-/NO3-也存在着3种格局,两次转变;1995年转变前,SO42-/NO3-平均7.316;此次格局转变后,SO42-/NO3-降为5.666;2000年的格局转变中SO24-/NO3-降为3.635。表明NO3-对酸雨的贡献逐渐增加,SO42-对酸雨的贡献逐渐减弱,酸雨类型逐渐由硫酸型酸雨过渡成硫酸和硝酸混合型酸雨,并逐渐接近硝酸型酸雨。上海地区酸雨类型格局在1991~2006年发生5次格局转变,其格局转变指数(RSI)在1995、1996,2000,2004和2005年分别为0.826、0.260、0.959,1.378和0.066。
梅雪英杨扬方建德
关键词:酸雨
合肥城区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配置模式应用研究
杨书运夏尚光严平梅莹陈思英丁增发王学义王凤文汪小进梁淑英梅雪英张功苏守香
本项目研究了城市大气粉尘浓度增长特点、城市道路大气PM2.5浓度与车流量/车速关系、大气负离子寿命、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负离子本底浓度、绿化降噪功能、城市森林固碳等,结合生态效益评估,筛选五种适合于江淮气候区的城市森林人工...
关键词:
关键词: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效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