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栾春晖

作品数:46 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化学工程
  • 12篇理学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催化
  • 11篇不锈
  • 11篇不锈钢
  • 10篇催化剂
  • 8篇甲醇
  • 7篇合成气
  • 6篇低碳醇
  • 6篇液相
  • 6篇液相法
  • 6篇碳醇
  • 6篇完全液相法
  • 6篇固定床
  • 5篇金属
  • 4篇着色
  • 3篇电解
  • 3篇电解氧化
  • 3篇电解着色
  • 3篇电抛光
  • 3篇碳素钢
  • 3篇抛光

机构

  • 43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山西矿业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华北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山...

作者

  • 46篇栾春晖
  • 22篇薛永强
  • 12篇黄伟
  • 9篇黄伟
  • 8篇汤芝平
  • 6篇崔子祥
  • 4篇樊金串
  • 3篇喻仕瑞
  • 3篇程作慧
  • 3篇高志华
  • 3篇张乾
  • 3篇王晓东
  • 2篇张庆庚
  • 2篇阴丽华
  • 2篇崔晓曦
  • 2篇龚山华
  • 2篇刘勇军
  • 2篇左志军
  • 2篇张俊峰
  • 2篇崔燕

传媒

  • 8篇天然气化工—...
  • 4篇材料保护
  • 3篇电镀与涂饰
  • 2篇应用化工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山西化工
  • 1篇腐蚀与防护
  • 1篇电镀与精饰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日用化学工业
  • 1篇山东化工
  • 1篇电镀与环保
  • 1篇分子催化
  • 1篇材料导报
  • 1篇五金科技
  • 1篇当代化工
  • 1篇燃料与化工
  • 1篇精细化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淀pH值对CuCoAl-LDHs催化剂催化合成气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以碱性共沉淀法制备了类水滑石结构CuCo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考察了沉淀pH值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运用红外衍射(FT-IR)、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淀pH值会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及酸碱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性能,其中Cat-8催化剂CO转化率可达65.52%,且总醇选择性相对较高,可达14.29%。
王梦星栾春晖黄伟
关键词:PH值合成气低碳醇
氨基磺酸系两性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合成法被引量:4
2007年
给出了氨基磺酸系两性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合成方法。采用烷基胺、甲醛和无机磺化剂(NaHSO3或Na2SO3)为原料,先经两步合成出酸式产物,再由第三步固相成盐反应得最终目标产物;同时对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优选条件为:m(烷基胺)∶m(HCHO)∶m(无机磺化剂)=1.0∶1.6∶3.5;第一步反应于pH11.0~12.0、50℃~60℃下进行4.5 h^5.0 h;第二步反应于pH 1.8~2.0下进行6.0 h;第三步反应n(酸式产物)∶n(NaOH)=1.0∶2.0~1.0∶2.05,此时产率达86.7%。结果还表明:温度与pH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前两步反应的滤液可分别连续循环使用,使工艺绿色化。
汤芝平薛永强赵红栾春晖
关键词:两性表面活性剂氨基磺酸系绿色化
Fe对完全液相法CuZnAl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考察了Fe作为助剂对完全液相法制备CuZnAl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催化剂的制备是用丙三醇替代液体石蜡作为热处理介质,并且在固定床上进行活性评价。活性测试表明:运用完全液相法制备的催化剂加入铁以后应用于固定床,同样具有合成低碳醇的能力,并且Fe的加入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比孔容积和弱酸量,使醇分布向链增长的方向转移,从而有利于提高C_(2+)OH的选择性。Fe含量的增加促使催化剂表面Cu/Zn物质的量比和Al含量降低,致使甲醇的选择性降低。
刘超波栾春晖崔燕田慧辉黄伟
关键词:完全液相法固定床低碳醇合成
碳酸二乙酯气固相催化合成N-乙基乙二胺被引量:1
2013年
以碳酸二乙酯和乙二胺为原料,气固相催化合成N-乙基乙二胺。考察了不同催化剂(丝光沸石、β沸石、Y分子筛)、碱金属(Li、Na、K)离子改性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对该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用的催化剂中,Y分子筛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Y分子筛用不同阳离子改性后对反应有显著影响,其中,NaY分子筛催化效果最好;在反应温度为240℃,n(乙二胺)/n(碳酸二乙酯)=2,质量空速为15.8 h-1,氮气流速为120 mL/min的反应条件下,N-乙基乙二胺的产率可达93.1%。
高杰锋栾春晖高晟薛永强崔子祥
关键词:碳酸二乙酯催化N-乙基乙二胺乙二胺精细化工中间体
氮掺杂碳纳米管担载CuCoCe对合成气制低碳醇的催化性能被引量:4
2020年
以三聚氰胺为氮源,控制其与碳纳米管混合比例,经过高温焙烧得到不同氮含量的氮掺杂碳纳米管(xN-CNTs)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x N-CNTs担载的CuCoCe催化剂,研究了氮掺杂对其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结构特性,关联了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氮的掺杂量会影响催化剂活性组分Cu的存在状态及分散情况,减少可还原Co物种的数量,降低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及酸量,使得长链烃类的生成受到抑制,总醇选择性明显提高。分析认为,掺杂在碳管上N的形态分布及掺杂量是影响上述因素的关键。
杨展董马恩娟张乾栾春晖黄伟
关键词:氮掺杂碳纳米管合成气低碳醇
碳素钢电抛光工艺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筛选了适合于普通碳素钢电抛光的电解液类型即磷酸铬酐型,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电抛光工艺,并对普通碳素钢抛光前后的表面形态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与铬酐的摩尔比和电流密度是影响电抛光工艺的两个主要因素,普通碳素钢表面的元素Fe以两种形态存在,并且其表面成分与内部成分是有区别的。
薛永强栾春晖张俊岭
关键词:碳素钢电抛光抛光液
电沉积法制备铜分散电极被引量:1
2003年
研究了电沉积制备铜分散电极的方法,通过对阴极极化曲线的测试,考察了电流密度及不同冲击电流方式对铜粉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电流密度、合适的分散剂、间歇式的电流是得到较细铜粉的条件。同时对铜分散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初步测试,结果表明铜粉细化以后,铜分散差电池的电动势值有所上升。
栾春晖薛永强高杨
关键词:超细粉末电沉积分散电极
热解温度对CuZnAl催化剂CO加氢制备低碳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将完全液相法与热解法结合制备了CuZnAl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CO加氢制备低碳醇活性评价,结合XRD、XPS、O_(2)-TPO-MS、H_(2)-TPR、N_(2)吸/脱附以及NH;-TPD-MS表征手段,考察了热解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u-Zn-Al间相互作用增强,Cu的电子向Zn和Al物种转移,Cu氧化程度增大;催化剂表面碳含量降低,弱酸中心数量减少,比表面积先升高后降低,CO转化率则与比表面积呈现顺变关系。700℃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CO转化率最高,达到23.6%;总醇选择性则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50℃热解所制备催化剂上总醇选择性最高,为41.9%。
张思敏栾春晖黄伟
关键词:热解温度低碳醇固定床合成气
钢铁表面锌镍盐电解着色的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钢铁表面着彩色可使其同时具有良好的防护性和外观。通过实验研究出一种锌镍盐电解着色工艺。介绍了着色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影响着色膜颜色的各因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膜层形貌和成分。结果发现,pH 值、电流密度及着色时间是影响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着色后,钢铁表面铁含量下降。锌、镍和硫( 络合剂中元素) 含量增大。表明锌镍和络合剂、稳定剂的存在使得着色膜呈现彩色。
栾春晖薛永强张俊岭
关键词:钢铁电解着色着色
液相合成甲醇催化剂稳定性的改进被引量:3
2013年
CO加氢合成甲醇是强放热反应,液相合成甲醇因溶剂导热系数大能迅速移除热量有利于稳定操作,但因催化剂快速失活而未能工业化,催化剂稳定性成为液相合成甲醇的关键。本研究用完全液相法制备催化剂,比较了CuZnAlSi及MnCuZnAlSi的催化性能,并分析了改进的原因。结果表明:完全液相法制备Mn改性CuZnAlSi催化剂液相合成甲醇有良好稳定性,Mn-CuZnAlSi能提高甲醇选择性和催化活性,Mn-CuZnAlSi(CZAS-0.08Mn)浆状催化剂在250℃,5.0MPa下反应144h未见失活迹象。
喻仕瑞高志华栾春晖王晓东高珊珊黄伟
关键词:稳定性完全液相法甲醇液相合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