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珂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抗震
  • 2篇有限元
  • 2篇有限元模拟
  • 2篇支座
  • 2篇限位
  • 2篇摩擦力
  • 2篇抗震性
  • 2篇抗震性能
  • 2篇滑移
  • 2篇滑移支座
  • 2篇钢框
  • 2篇钢框架
  • 1篇元结构
  • 1篇滞回
  • 1篇滞回性能
  • 1篇拟静力
  • 1篇拟静力试验
  • 1篇摩擦副
  • 1篇结构抗震
  • 1篇结构抗震设计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
  • 1篇宝钢钢构有限...

作者

  • 6篇柯珂
  • 5篇陈以一
  • 2篇赵宪忠
  • 1篇刘志瑞

传媒

  • 3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工程力学
  • 1篇第21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能量系数的损伤控制结构评估及其在钢框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根据改进的能量平衡关系,推导了具有较大屈服后刚度系数的损伤控制单自由度体系的能量系数。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屈服后刚度系数及屈服时序对能量系数的影响。将能量平衡关系推广至多自由度体系,基于能量系数提出了用于判定损伤控制结构的评估方法,并将其用于损伤控制钢框架的评估。结合对损伤控制钢框架的评估分析说明了建议方法的应用,并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能量系数对结构的屈服时序敏感,建议方法有良好的精度,可用于损伤控制结构的评估和优化设计。
柯珂陈以一
关键词:钢框架
套筒型限位支座滑移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
2013年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不同几何构形摩擦副的滑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及分析,并对套筒型支座在剪力和弯矩下的滑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摩擦副的几何构形对支座的滑移性能有较大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滑移支座的滑移性能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模拟,据此提出了基于有限元的对支座滑移性能的评估方法。
柯珂赵宪忠陈以一罗魏凌
关键词:滑移支座摩擦副摩擦力有限元
套筒型限位支座滑移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不同几何构形摩擦副的滑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及分析,并对套筒型支座在剪力和弯矩下的滑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摩擦副的几何构形对支座的滑移性能有较大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滑移支座的...
柯珂赵宪忠陈以一罗魏淩
关键词:滑移支座摩擦力有限元
文献传递
可更换损伤元结构的特征与关键技术被引量:39
2016年
结构抗震性能向功能可恢复、损伤元可更换提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指出地震作用后结构功能的可恢复性主要依赖于结构变形的可恢复性,提出变形可恢复的结构体系可以由主结构和损伤元构成,应从预期地震作用下使结构损伤集中于特定构件(损伤元)的要求出发,重新认识分散耗能的机理、作用和抗震设计方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功能可恢复、损伤元可更换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可更换损伤元结构体系的本质特征,包括体系的损伤机制、残余位移、恢复力机制、变形相容条件和设计原则,归纳了损伤元的耗能机制、变形模式、构造形式。指出需进一步研发新型损伤元,构建损伤可控制、变形可恢复的结构体系,完善设计方法。
陈以一贺修樟柯珂陈越时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可恢复
钢框架-带竖缝钢板剪力墙系统的塑性耗能评估被引量:1
2014年
从耗能视角出发,提出了结构基于塑性耗能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结合理论推导和有限元数值方法建立了以弯曲小柱作为耗能子单元的带竖缝钢板剪力墙(SSWS)塑性耗能计算方法.基于钢框架及SSWS的协同耗能机制,提出了考虑地震动力特性的损伤指标.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既有的试验结果的校验及钢框架-带竖缝钢板剪力墙结构算例非线性时程分析,证明SSWS塑性耗能计算方法及结构体系评估方法有良好精度,可用以评估结构在给定地震动下的行为.
柯珂陈以一
关键词:钢框架抗震性能
配置耗能梁的复合高强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提出了一种由高强钢主框架与耗能跨用普通碳素钢耗能梁组成的复合高强钢框架结构,以实现地震作用下损伤分步发展、震后残余变形可控的目标。结合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抗震性能。对所提结构的设计概念和非线性特征进行了阐释,并基于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并完成了大比例的空间钢框架往复加载试验。此外,还设计了不同参数配置的算例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并提出了结构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配置耗能梁的复合高强钢框架结构具有屈服时序可控、耗能模式演化、滞回特征转变以及小残余位移等优良特征,而数值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结构的优良抗震性能。该结构形式可为高强钢构件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陈以一柯珂贺修樟刘志瑞
关键词:高强度钢拟静力试验滞回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