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小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显像
  • 3篇断层显像
  • 3篇肿瘤
  • 3篇脱氧
  • 3篇脱氧葡萄糖
  • 3篇PET/C
  • 3篇PET/CT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正电子
  • 2篇正电子发射
  • 2篇正电子发射断...
  • 2篇正电子发射断...
  • 2篇正电子发射断...
  • 2篇显像术
  • 2篇骨显像
  • 2篇骨转移
  • 2篇核素
  • 2篇氟脱氧葡萄糖
  • 2篇氟脱氧葡萄糖...

机构

  • 11篇福建省肿瘤医...

作者

  • 11篇林小敏
  • 11篇唐明灯
  • 6篇倪雷春
  • 4篇林端瑜
  • 3篇刘道佳
  • 2篇金星
  • 2篇施丽斌
  • 1篇林爱珠
  • 1篇蔡志华
  • 1篇郑石芳
  • 1篇李生栩

传媒

  • 4篇国际放射医学...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第二届全国核...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癌^18F-FDG PET/CT显像SUVmax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主要分析食管癌^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临床研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53例未经手术及相关治疗首诊食管癌患者,对患者的F-FDG PET/CT显像数据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资料分析食管癌发病病灶SUVmax与病灶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根据TNM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情况,判断不同分期与SUVmax的关系的差异性以及原发性病灶SUVmax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食管癌病灶SUVmax与病灶的大小之间存在数据差异,P=0.001;在比较不同长度病灶的SUVmax数据差异后,结果显示不同病灶之间存在数据差异,P=0.001。同时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全身最高处SUVmax与临床分期弱相关,P<0.05。结论:目前在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中,选择食管癌SUVmax指标能对肿瘤原发病灶作出准确评价,但是该指标无法预测食管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这是相关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倪雷春林小敏唐明灯潘雪艳
关键词:食管癌SUVMAXPET/CT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通过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总肾及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其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术前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定量测得总肾及分肾GFR。依据肾脏肿瘤直径大小分为 ≥ 4 cm组和〈4 cm组,以了解术前患者GFR降低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GFR水平的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因子。结果 肿瘤〈4 cm组患侧平均GFR为(52.94±8.57)mL/min,≥ 4 cm组患侧平均GFR为(45.78±13.27)mL/min,两组术前患侧GFR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5)。术前总GFR水平、术前健侧GFR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52、1.255,均P〉0.05)。术后新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比例为21.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健侧GFR降低(OR=3.6,P〈0.05)、术前总肾GFR降低(OR=5.64,P〈0.05)是术后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以定量评价分肾和总肾GFR,对肾脏肿瘤患者术前指导及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林小敏唐明灯倪雷春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不全根治性肾切除术99M锝五乙酸盐肾动态显像
^(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行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同时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至少由2名核医学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进行双盲阅片诊断,结果与病理或随访结论相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及单独CT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3.13%(22/51)、31.37%(16/51)、21.57%(11/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灵敏度为88.00%,特异性为84.62%,准确度为86.27%,阳性预测值为84.62%,阴性预测值为88.00%。经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后32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治疗方案得以确定或调整,其中10例临床分期得以提高。结论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的诊断、再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林小敏蔡志华唐明灯倪雷春林端瑜
关键词:SPECT/CT融合显像原发灶转移癌脱氧葡萄糖
核素显像法观察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鼻咽癌(简称NPC)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放疗野包括了整个或部分的腮腺组织,不可避免地引起患者腮腺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一系列影响患者放疗后生存质量的症状如口腔干燥,龋齿等。正常...
唐明灯林端瑜金星倪雷春林爱珠林小敏
文献传递
胃癌^(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胃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28例,年龄25~81(59.74±11.39)岁。分析PET/CT原发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厚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以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原发灶长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TNM(肿瘤、结节、转移)分期及临床分期为分组条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各组间SUV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的关系。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01例胃癌患者原发灶的SUVmax在原发灶长径D(<4 cm:3.774±1.062,4 cm≤D<8 cm:6.552±3.695,≥8 cm:5.592±2.305)、原发灶部位(胃底及贲门:7.157±4.425,胃体:4.710±2.010,胃窦:6.137±3.069)和病理类型(印戒细胞癌:4.176±1.724,非印戒细胞癌:5.998±3.295)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2,P=0.001;t=5.564,P=0.005;t=2.212,P=0.029)。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UVmax与胃癌原发灶的长径、短径、厚度呈正相关(r=0.209,P=0.036;r=0.245,P=0.013;r=0.359,P<0.001)。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3%(57/80)、81.0%(17/21)、73.3%(74/1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是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648,95%CI:3.905~40.961,P<0.001)。结论胃癌原发灶SUVmax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有关,T分期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潘雪艳林小敏刘道佳李生栩唐明灯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淋巴结转移氟脱氧葡萄糖F18
核素骨显像肺部软组织病灶摄取与影像学对比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肺肿瘤患者核素骨显像时肺部软组织病灶异常摄取的临床意义并与X线、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555—925MBq,静脉注射后3—6h进行检查,使用Elscint APEX-6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机进行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增加局部静态显像。所获得图像,根据病变处软组织和骨骼放射性浓聚或减低情况,并结合X线、CT扫描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本组15例肺肿瘤患者均肺部软组织异位摄取。其中团块状浓聚12例、片状浓聚2例、结节状浓聚1例。其中尚有8例同时伴有骨转移。结论核素骨显像时,肺部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多提示为恶性肿瘤,应结合X线、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金星唐明灯郑石芳林端瑜刘道佳林小敏
关键词:肺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计算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99Tc^m—MDP SPECT-CT和^18FFDG SPECT-CT探测脊柱转移瘤的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比较^88T以^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全身骨显像、^99Tc-MDP SPECT-CT与^18FFDG SPECT-CT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行常规^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88例肿瘤患者同时行^99Tc-MDP SPECT-CT,同期(2周内)行^18F-FDG SPECT—CT。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或两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等)结果或随访2年以上结果为最终结果,比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99Tc^m—MDP SPECT—CT与^18F—FDG SPECT—CT的诊断结果。结果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88例肿瘤患者诊断脊柱转移瘤48例、良性病变19例、未转移21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9.6%(43/48)、62.5%(25/40)、74.1%(43/58)、83.3%(25/30)及63.4%(68/88),^99Tc^m-MDP SPECT—CT分别为93.8%(45/48)、92.5%(35/40)、90.O%(45/50)、92.1%(35/38)及81.6%(80/88);^18F—FDG SPECT-CT分别为97.9%(47/48)、97.5%(39/40)、97.9%(48/49)、97.5%(39/40)及87.8%(86/88)。SPECT—CT解决了^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对骨良性病灶的诊断能力,降低了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假阳性率。^18F-FDG SPECT—CT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更具肿瘤特异性,对骨骼良恶性病灶的鉴别具有更强的能力,提高了脊柱转移瘤诊断的特异度(X^2=15.313,P〈0.001)和准确率(X^2=16.831,P〈0.001)。结论^99Tc^m-MDP SPECT—CT和^18F-FDG SPECT—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效能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刘道佳唐明灯林端瑜倪雷春林小敏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99M锝美罗酸盐
^(89)SrCl_2联合云克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55例护理被引量:3
2012年
恶性肿瘤骨转移导致的剧烈骨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至病情加重。常规的止痛方法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而且副作用较多,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不但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少,正逐渐被临床接受。
施丽斌唐明灯林小敏
关键词:恶性肿瘤骨转移内照射治疗^89SRCL2骨转移痛云克
^(18)F-FDG PET/CT显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直肠癌术前肿瘤、结节、转移(TNM)分期中的价值及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117例患者(男性66例、女性51例,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57岁)的相关资料,评估^(18)F-FDG PET/CT对直肠癌原发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准确率。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基于性别、年龄、病灶长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血管侵犯(LVI)、周围神经侵犯(PNI)、TNM分期、临床分期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原发灶SUV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灶SUVmax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F-FDG PET/CT对直肠癌原发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1%、81.2%、95.7%、76.9%,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κ=0.601、0.535、0.867、0.667(均P<0.01)。不同病灶长径(t=4.982,P<0.01)、LVI(t=−2.581,P=0.011)、PNI(t=−2.873,P=0.005)、N分期(t=2.792,P=0.006)、临床分期(F=3.072,P=0.031)的原发灶SUVmax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t=0.688,P=0.493)、年龄(t=1.523,P=0.130)、病理类型(t=0.886,P=0.377)、分化程度(t=0.045,P=0.964)、T分期(F=2.323,P=0.103)、M分期(t=−1.502,P=0.136)的原发灶SUVmax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灶SUVmax与病灶长径、LVI、PNI、N分期、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230~0.308,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于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是直肠癌分期的有效方法。原发灶SUVmax可部分反映肿瘤的增殖及侵袭能力。
林小敏潘雪艳唐明灯
关键词:直肠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肿瘤分期
子宫颈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为子宫颈癌的患者经^(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及相关检查确诊为骨转移的患者135例(骨转移组),观察子宫颈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选择同期连续收治的150例未发生骨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无骨转移组)作为对照。结果:。子宫颈癌骨转移的发生部位以骨盆最多见,脊柱次之,最后为胸部骨和四肢骨。涉及骨盆转移的91例(67.4%)。对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颈癌骨转移的发生与初诊年龄、病理类型、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血清碱性磷酸酶异常、血清钙或磷异常明显相关(P<0.05)。结论:子宫颈癌骨转移一般发生在确诊子宫颈癌后3年内,发生部位以骨盆最多见;肿瘤分期越晚、血清碱性磷酸酶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转移。
倪雷春林小敏唐明灯潘雪艳
关键词:子宫颈癌骨转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