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
- 作品数:80 被引量:235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在血管外科住院医生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评估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在血管外科住院医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40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进行学习的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20名)及实验组(3D打印教学组,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血管外科教学方式,实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应用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辅助教学。教学结束后采用理论考核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形式让住院医生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理论考核方面,实验组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解剖参数、主动脉夹层术前/术后主动脉结构变化的分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外解剖参数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分析反馈方面,实验组在教学内容理解度、教学新颖度和学习兴趣度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体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能增加住院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传统教学结合3D打印模型辅助教学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教学中住院医生对于复杂血管病变的学习效果。
- 陈熹阳赵纪春黄斌杨轶袁丁曾国军熊飞吴洲鹏王铁皓杜晓炯郭强
- 关键词:临床教学3D打印血管外科主动脉夹层
- 急诊再血管化治疗成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长期预后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诊再血管化治疗成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1999年2月至2013年12月925例成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HAT。比较再移植、急诊再血管化及非外科治疗3种不同措施治疗HAT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对比急诊再血管化成功和失败患者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 24例HAT患者中,早期17例,晚期7例。7例晚期HAT患者中3例接受再移植,4例未手术仅接受保守治疗。17例早期HAT患者中,1例行再移植至今存活;3例接受保守/介入溶栓治疗均发生院内死亡;13例接受急诊再血管化,9例成功,4例失败。对9例再血管化成功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2个月(5.3~88个月),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77.8%和62.2%;3例死亡,患者死亡前均未出现因HAT引起的肝脓肿、移植物功能不全或胆道并发症;6例至今存活,肝动脉血流长期保持通畅,未出现明显的HAT相关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与4例再血管化失败的早期HAT患者相比,成功患者肝移植术后到确诊HAT的中位时间早于失败患者(3 d和9.5 d,P=0.005)。结论急诊再血管化治疗HAT可以长期保持肝动脉通畅,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早期诊断是确保其疗效的关键。
- 杨轶赵纪春严律南马玉奎黄斌袁丁李波文天夫杨家印王文涛徐明清魏永刚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再血管化再移植预后
- 病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授课在血管外科进修医师培养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传统授课(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血管外科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进修的82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培训方法分为CBL+LBL组和对照组。两组学员在培训结束时接受考核(理论知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分析和手术操作),并在1年后接受问卷调查观察教学效果。结果两组进修医师年龄相似,CBL+LBL组学历水平低于对照组(P=0.023),但结业成绩理论知识(P<0.001)和病例分析成绩(P=0.003)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后CBL+LBL组的学习主动性(P=0.001)、临床思维能力(P<0.001)、科研能力(P<0.001)和工作开展情况(P<0.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CBL联合LBL教学有助于血管外科进修医师培训,可提高其结业成绩、学习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为进修医师培养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值得在血管外科继续教育基地推广并实施。
- 王铁皓赵纪春袁丁马玉奎黄斌杨轶熊飞曾国军陈熹阳吴洲鹏杜晓炯郭强
-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血管外科进修教育
-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外科血管搭桥治疗体会
- 黄斌赵纪春马玉奎冉兴无袁丁杨轶吴洲鹏卢武胜
- 马凡氏综合症胸腹主动脉动脉瘤的杂交手术治疗
- 赵纪春袁丁黄赋马玉奎杨轶熊飞曾国军陈熹阳吴洲鹏王铁皓杜晓炯郭强
- 盐酸沙格雷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的初步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盐酸沙格雷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的患者174例,年龄(71.8±8.2)岁,其中男148例,女26例。腹主动脉瘤直径(55.2±12.9)mm,累及髂总动脉52例(29.9%)。EVAR治疗方法包括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169例(97.1%),单臂型5例(2.9%)。其中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术后均口服盐酸沙格雷酯100 mg,3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 2~4周。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臀肌和下肢发生缺血情况。结果全部病例行EVAR术顺利,无中转开腹;行全身麻醉88例(50.6%),硬膜外阻滞麻醉52例(29.9%),局部麻醉34例(19.5%);术中失血量为(125.2±43.1)ml,术中无输血,手术时间为(145.5±38.7)min;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分别为(14.7±5.2)h和(7.2±4.3)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1±2.7)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6%(22/174),术后30 d死亡率为1.1%(2/174)。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29例中2例出现同侧臀肌轻度疼痛,行走疼痛加重,跛行距离100 m,5例出现同侧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距离100~200 m;封闭双侧髂内动脉10例中4例术后出现臀肌轻度疼痛,跛行距离200 m,均采用口服盐酸沙格雷酯和阿司匹林扩血管、祛聚治疗后2~4周好转,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无臀肌坏死发生,无再行介入或外科干预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6.1个月,未诉特殊不适。结论盐酸沙格雷酯在EVAR术后防治臀肌和下肢缺血疗效满意,尤其适合于封闭双侧或一侧髂内动脉和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
- 黄斌赵纪春马玉奎卢武胜杨轶袁丁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盐酸沙格雷酯
-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救治体会
- 目的:探讨提高破裂腹主动脉瘤外科救治经验。
方法:总结1999年4月-2008年12月救治破裂腹主动脉瘤58例.根据病史,体征、急诊彩超和CT快速诊断.行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手术。
结果...
- 赵纪春马玉奎黄斌杨轶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外科救治彩超诊断
- 文献传递
-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治疗的术前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获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T数据,3D打印主动脉夹层关注部分;3D打印模型术前评估。结果 3D打印模型不仅能够准确辅助选择主动脉支架,而且能够评估支架不同位置导致的主动脉弓形变情况,从而辅助手术方案选择。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解剖条件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选择是可行有效的方式。
- 袁丁赵纪春康裕建黄斌杨轶左萧周轩胡耀熊飞
- 关键词:3D打印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 马凡氏综合症胸腹主动脉动脉瘤的杂交手术治疗
- 目的:本文探讨联合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杂交手术方式治疗MFS所致的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并结合文献比较评估杂交手术治疗在MFS所致胸腹主动脉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16年2月在四川...
- 赵纪春袁丁黄斌马玉奎杨轶熊飞曾国军陈熹阳吴洲鹏王铁皓杜晓炯郭强
- 关键词:马凡氏综合症杂交手术
- 3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副神经节瘤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5例功能性肿瘤患者以高血压(4例)或头晕(1例)为首发症状;29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中,以腹胀(14例)或腹痛(11例)为首发症状者25例,1例表现为消化道梗阻症状,其余3例无症状、意外发现肿瘤。5例功能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及尿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均不同程度增高,2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轻微异常,其余患者的血、尿儿茶酚胺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3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无功能性肿瘤患者行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1例出现血管壁受侵;30例未行血管切除或重建的患者中,2例有脉管侵犯。肿瘤直径3.5-18.5 cm、(9.5±5.1)cm;24例肿瘤有完整包膜,10例肿瘤有部分包膜;分化良好者32例,2例组织呈现细胞核异型性;G1级14例,G2级20例。术后34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105个月,平均52个月。随访期间复发6例,死亡6例。获访患者的1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0%和81.5%。结论目前根治性切除可能是治愈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唯一手段,肿瘤联合重要血管切除或重建为既往认为"不可切除的肿瘤"提供了切除机会。
- 胡瀚魁赵纪春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
- 关键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