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萍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预后
  • 1篇胸腺
  • 1篇胸腺指数
  • 1篇血栓
  • 1篇药物洗脱
  • 1篇药物洗脱支架
  • 1篇预后
  • 1篇支架内血栓
  • 1篇置入
  • 1篇置入后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疾病
  • 1篇神经系统损害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中枢神经

机构

  • 3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3篇杨海萍
  • 1篇刘娟
  • 1篇刘永兴
  • 1篇彭万忠
  • 1篇徐泽升
  • 1篇于建才
  • 1篇刘均英
  • 1篇赵玉岐

传媒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赵玉岐杨海萍高美
关键词:手足口病神经系统疾病
胸腺指数及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胸腺指数及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203例患儿中,共42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共161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69%。预后不良组患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占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水平高于或长于预后良好组,胸腺指数、外周血ALC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增加是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增加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00、0.890,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降低可增加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二者对此类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且二者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较高。
沈春马腾腾孟文颖曹芮杨海萍
关键词: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胸腺指数预后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 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刘永兴彭万忠杨海萍邢靖贤刘娟刘均英于建才徐泽升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