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德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虚拟现实
  • 8篇虚拟现实技术
  • 5篇外科
  • 4篇显微解剖
  • 4篇颅底
  • 3篇神经外科
  • 3篇肿瘤
  • 3篇颅底肿瘤
  • 2篇三维虚拟现实
  • 2篇脊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表达谱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诊断
  • 1篇岩骨
  • 1篇医学影像
  • 1篇营养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13篇杨德林
  • 9篇徐启武
  • 7篇车晓明
  • 5篇顾士欣
  • 5篇孙兵
  • 4篇刘晓东
  • 3篇李文生
  • 2篇吴劲松
  • 2篇毛仁玲
  • 1篇刘英超
  • 1篇曲宝田
  • 1篇郭礼和
  • 1篇张懋狐
  • 1篇哈文波
  • 1篇车小明
  • 1篇寿佳俊
  • 1篇徐俊法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extroscope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颞底经天幕入路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比较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在颞底经天幕入路中颞底桥静脉与实际手术中颞底桥静脉差异,探讨其在横跨中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分为虚拟组和手术组,其中虚拟组中25例中后颅凹肿瘤患者,手术前进行头颅磁共振(MR)和CT血管造影(CTA)扫描,然后数据导入Dextroscope工作站,对于不同来源数据融合在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底桥静脉,记录颞底桥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25例患者中23例采用颞底经天幕入路,术中对颞底静脉和汇入点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再与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虚拟组中颞底桥静脉呈4种解剖形态:静脉湖型16%(8侧半球),烛台型42%(21侧半球),单根型18%(9侧半球),多根型24%(12侧半球);手术组分别为43.47%(10)、43.47%(10)、17.39%(4)、26.08% (6).颞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虚拟组横窦区域54.35%,天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手术组分别为53.33%(24)、26.67%(12)、20.00% (9).虚拟组Labbé静脉汇入点到静脉窦角距离为(20.12±2.51) mm,前置性Labbé静脉8.33%;手术组分别为(24.12±3.68) mm、0.25例患者中有23例使用颞底经天幕入路,术中所见桥静脉与虚拟研究中吻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中后颅凹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杨德林刘晓东车晓明徐启武李文生顾士欣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显微解剖
应用三维鸟枪法串联质谱技术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及正常脊髓室管膜的蛋白表达谱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鸟枪法(Shot—gun)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和正常室管膜蛋白表达谱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集8例脊髓室管膜瘤标本和4例室管膜标本获取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切胶和酶解,串联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并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室管膜组鉴定组2758蛋白,室管膜瘤组鉴定2721个蛋白。其中1631个蛋白质在肿瘤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1090个蛋白质仅在肿瘤组中表达,1127个蛋白质仅在对照组中表达。结论SDS—PAGE三维Shot—gun串联质谱技术为定量比较蛋白组学研究脊髓室管膜瘤奠定了技术平台。
顾士欣杨德林车晓明刘英超徐启武
关键词:脊髓室管膜瘤质谱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结论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
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
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
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好发于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仅次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而术前进行准确、直观和个体化的手术计划和模拟,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项近年兴起的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可自然地对其产生的三维虚拟界面进行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相互交流。
哈文波杨德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虚拟现实技术蛛网膜下腔出血
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Dextroscope在颅底肿瘤个体化手术人路设计及术中对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64例颅底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2例。实验组术前使用Dextroscope系统设计手术,对照组不使用该系统。记录手术切除肿瘤程度,比较两组手术后脑血管损伤并发症,以及术后KPS评分。结果手术全切率:实验组83%,对照组77%;血管损伤并发症:实验组3例,对照组为7例(P〈0.05);KPS评分:实验组91.75±8.1,对照组85.6±9.4(P〈0.05)。结论利用Dextroscope进行颅底肿瘤术前计划,有助于个体化手术入路设计,有利于减少手术中脑血管的损伤,改善手术后KPS。
杨德林徐启武车晓明吴劲松孙兵
关键词:颅底肿瘤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附34例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方法对34例颅底病变病人于手术前采集头部MRI、CTA、MRV、MRA,在虚拟现实工作站Dextroscope进行影像融合和手术入路设计。记录治疗效果、术后脑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和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KPS)。结果32例肿瘤病人中,肿瘤全切除27例(84.4%);2例难治性脑脊液耳漏均封堵成功。术后仅发生脑血管损伤并发症3例。出院时KPS(86.47±9.6)分,术后6个月达(91.17±9.2)分,但P>0.05。结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明确颅底疾病诊断和分析复发病例手术失败原因;且能在术前计划筛选出最佳的个性化手术入路,为手术中保护血管结构、减少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杨德林徐启武车晓明吴劲松孙兵
关键词:虚拟现实磁共振成像颅底外科
医学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本文简述了医学影像融合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在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应用。刚性融合方法已经用于临床,融合影像对于功能区肿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和放射治疗、癫患者术前的定位以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但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肿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方面研究鲜见报告。
杨德林徐启武
关键词:影像融合神经外科颅底肿瘤
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岩骨内解剖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通过岩骨的虚拟和实际解剖的对比性研究,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岩骨解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实验分虚拟组和尸体组,每组标本均为20例。虚拟组将成人尸头标本CTA、MR等影像数据载入Dextroscope工作站,模拟岩骨显微解剖;尸体组在显微镜下进行相应的解剖,分别比较两组岩骨内结构定位数据。结果:内耳门前缘在岩骨嵴上投影点至弓状隆起与岩骨嵴交点、外耳道上缘中点距离,虚拟组分别为(24.23±2.88)mm和(40.65±4.48)mm;尸体组为(23.62±2.82)mm和(42.15±5.13)mm(P>0.05)。虚拟组中耳蜗前缘至颧弓根和颈内动脉膝部距离分别为(27.15±3.25)mm和(4.15±0.52)mm;尸体组则为(28.35±4.05)mm和(4.50±0.54)mm(P>0.05)。由外向内,岩段颈内动脉3个亚段前缘至达岩骨嵴距,虚拟组分别为(12.20±1.42)mm、(8.63±0.94)mm和(5.42±0.63)mm;尸体组为(10.68±1.24)mm、(8.62±0.92)mm和(5.69±0.61)mm(P>0.05)。结论:个体化虚拟解剖所测得关键数据与实际解剖测量值高度吻合,VR技术实现岩骨的个体化虚拟解剖具有可靠性。
杨德林徐启武车小明毛仁玲李文生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内听道半规管耳蜗岩骨
谷氨酰氨和丙氨酸二肽对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评价谷氨酰氨和丙氨酸二肽在重度颅脑损伤中治疗价值。方法:4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G组和C组,分别接受含有和不含谷氨酰氨和丙氨酸二肽营养治疗。记录GCS变化、NICU的居住时间和死亡率;并发症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1G组的NICU的治疗时间和死亡率时显低于C组(P<0.05),两组之间的GCS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2G组的肺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明显低于C组。(P<0.05)3两组的淋巴细胞计数C组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和丙氨酸肽可明显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对抗应激的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降低死亡率,缩短监护室住院时间;但是对GCS的影响较小。
杨德林徐俊法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营养
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概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并介绍了神经外科使用的虚拟现实工作站的现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在神经外科虚拟人体解剖和临床术前计划和教学训练。在虚拟人体研究尚处于基于可视人数据集的重建阶段;在临床方面,已经用于脑血管病、虚拟内窥镜和脑肿瘤的术前模拟,VR技术有助于手术医生设计手术入路;在教学方面,VR技术可帮助住院医生进行操作训练和理解复杂的神经解剖,改善神经外科解剖教学。但目前尚缺乏虚拟颅底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和真实显微解剖对比性研究,也缺乏虚拟现实技术与颅底肿瘤个体化手术入路设计、围手术期评价和术后随访的相关性研究。
杨德林徐启武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颅底肿瘤神经外科显微解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