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 作品数:41 被引量:316 H指数:11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学 更多>>
肝功能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未出血转化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相关生化检查指标等一般资料。分析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23例。其中,发生出血转化46例(14.2%),未发生出血转化277例(85.8%)。除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serum 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房颤、高血压、脑梗死面积、溶栓前NIHSS评分、尿酸、溶栓前血糖、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13分、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溶栓前血糖≥12.74 mmol/L、低FT3水平、大面积脑梗死、房颤是AIS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T3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可能是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较好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白蛋白和尿酸水平降低的患者,外源性尿酸和白蛋白的补充可能有助于减小AIS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 张丽 杨伟民 李梦杰 张卓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溶栓 出血转化 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并腹腔注射硝普钠法制备VD模型后,用盐酸多奈哌齐溶液灌胃;用Y-型迷宫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R1)的表达;分别采用55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VD对照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均P<0.01);海马CA1区NR1表达明显降低(P<0.01);GSH-PX、CAT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可能通过降低NR1的表达,提高GSH-PX、CAT的活力来保护VD大鼠海马神经元。 樊素琴 刘合玉 杨伟民 邢陆伟 闫丙川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盐酸多奈哌齐 神经保护 青年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FT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1年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两组胆红素和FT3水平,病例组胆红素、FT3水平与患者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评估)的关系行Pearson分析。结果:病例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FT3水平低于对照组(t=-8.718、-3.192、-8.320、-8.281,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FT3水平与入院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793、-0.222、-0.269、-0.531,P<0.05),总胆红素、FT3水平与出入院NIHS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833、0.500,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胆红素和FT3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可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情况。 张丽 杨伟民 张卓 耿春生关键词:卒中 胆红素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 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性收集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的1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病因分析采用TOAST分型及国际儿童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IPSS)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单因素χ2检验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脂血症、吸烟和高血压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OAST分型而被认定为不明原因脑梗死的24例患者,利用IPSS方法发现83%的患者有其他危险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IPSS方法可能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特定病因分型的发展提供参考。 耿春生 杨伟民 张丽 张卓关键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 高同型半胱氨酸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不同病因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30 2010年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进展的发生情况及不同TOAST分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全面登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各种化验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判定是否进展,依据相关临床资料进行TOAST病因分型。结果连续登记6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有569例(90.7%),127例为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22.3%(127/569),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35.6%(21/59)最高,小动脉型9.5%(21/222)最低,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8.0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2.3%,其中大动脉型发生率最高,各型发生率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重视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杨伟民 刘鸣 郝子龙关键词:脑卒中 TOAST分型 川芎清脑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15年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1,2]。据统计,成年人群中有1.7~4%的人1个月中至少15天都在头痛中度过[3]。头痛的原因很多,门诊头痛患者约90%为原发性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4]。 史兆博 赵君 项国梁 杨伟民关键词:原发性头痛 疗效观察 川芎 丛集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 脑卒中连续性照护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状况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0 2014年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逐渐年轻化的疾病发展趋势、长期的病程和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缓漫的康复效果给脑卒中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连续性照护(continuitycare)强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调动医院、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服务, 张秋实 张振香 赵燕利 杨伟民 王鹏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连续性 干预效果 抑郁状况 照护 医疗资源消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局部血流灌注与失语类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类型与局部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并分折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01-2017-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失语量表对其进行失语评分及分类。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颅脑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检查,记录病灶局部及镜像侧血流灌注参数,观察不同类型失语与脑局部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7例失语患者中69例存在病灶区灌注不足,不同的语言功能障碍与相应区域的脑血流低灌注有关(P<0.05),失语严重程度与受累病灶区低灌注的程度关系密切(P<0.05)。结论以ABC量表所得评分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作为卒中后失语患者评价失语严重程度标准,进行语言功能与局部脑灌注的相关性分析,语言功能障碍程度与不同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量呈正相关,即局部灌注越差,语言功能障碍程度越高。年龄>60岁、入院NIHSS评分较高及病灶局部脑血流减少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李聪颖 杨伟民 黄文祥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局部脑血流灌注 CT灌注成像 出血转化的临床影像学评估 2024年 出血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神经功能恶化和较差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出血转化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颅脑CT、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等是临床上相对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合理采用影像学手段可降低出血转化的风险,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该文综述了临床常见的出血转化影像学评估技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杨思敏 刘康丽 刘晓雨 方贺 杨伟民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转化 神经影像学技术 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垂体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7年 目的通过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垂体腺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探讨其发病的病理机制,以便找到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垂体腺瘤病例资料并查阅国内外文献。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关。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袁小闯 韦星 杨帅凯 王炳浩 苏魏巍 杨伟民 滕军放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垂体腺瘤 肢端肥大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