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虹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武汉市13岁以下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监测
- 本文对武汉市13岁以下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之间HBs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抗一HBs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区城镇显著高于郊区城关和农村。
- 王夏周璇王远虹罗同勇余滨许骏杜虹周旺
-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情管理
- 文献传递
-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2001 ̄2003年)、后(2004年)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对比,对系统进行评价,揭示系统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1 ̄2003年、2004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作对比。结果2001 ̄2003年武汉市甲乙类传染病相对稳定,报告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支持的情况下,2004年报告发病率出现极显著差异。结论报告系统的改变使疫情报告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减少了中间环节造成的漏报,传染病报告率上升,从而导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其中乙肝和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增长最明显,这主要是由乙肝和肺结核重、错报引起,急需改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查重功能,增加判断疾病的智能系统,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
- 杜虹
- 关键词:疾病监测信息系统
- 武汉市2001—2010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分析2001—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戊型肝炎(戊肝)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武汉市报告戊肝5 011例,年均发病率为6.20/10万;戊肝发病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χ2=836.53,P<0.001),但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戊肝常年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季发病相对较多;年均发病率中心城区高于远城区(χ2=1 284.65,P<0.001),戊肝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r=0.816,P<0.001),55~84岁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χ2=848.01,P<0.001);在总病例中,离退休人员占28.46%,其次是工人占16.74%。结论近年武汉市戊肝发病率较高,中心城区是高发区,男性、离退休人员、>50岁中老年人是发病的重点人群。
- 孔德广余滨罗同勇杜虹胡权
- 关键词:发病率流行病学
- 武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胡权陈邦华朱泽荣田俊华孔德广曾晶陈剑杜虹彭劲松余滨赵德峰李秋玲段纪俊周玉吴太平
- 背景、目的:为了初步掌握武汉地区乙脑流行的特征及病毒的分子特征,探讨其对乙脑疫情及防控策略的影响,进而通过切断生态传播链、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或许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控制和预防乙脑的流行,课题组在2009-2011年在全市...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脑炎分子流行病学疫苗接种
- 2004-2009年武汉市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04-2009年武汉市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9年武汉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earson列联系数、集中度M值。结果 2004-2009年武汉市报告甲肝1 376例、戊肝4 044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81/10万和8.25/10万。甲肝发病率较低,呈逐年下降趋势;戊肝发病率较高,有下降趋势。甲肝和戊肝呈常年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年平均发病率方面,甲肝中心城区低于远城区,戊肝中心城区高于远城区(均有P〈0.001);甲肝、戊肝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甲肝:χ2=282.85,P〈0.001,r=0.28,P〈0.001;戊肝:χ2=320.37,P〈0.001,r=0.30,P〈0.001),50~79岁较高,男性高于女性(P〈0.001)。职业分布上,甲肝以农民为主,占31.32%;戊肝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占29.35%。结论武汉市近年来甲肝发病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远城区是高发区;戊肝发病率较高,中心城区是高发区。男性、50岁以上老年人是甲、戊肝发病的重点人群。
- 孔德广罗同勇余滨胡权李秋玲杜虹王永红
- 关键词: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
- 武汉市2005-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了解和掌握武汉市2004~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2004-2009年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2005-2009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2008年最高,达133.95/10万。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发病率经u检验,P<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不同疾病其发病季节分布不同。武汉市2005-2009年共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4起,其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71起,占83.33%,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占57.14%。结论武汉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加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尤其是学校、托幼机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是当前防制工作的重点。
- 陈剑杜虹李秋玲陈邦华刘普林胡权
-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后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24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比较,揭示系统成效及存在问题。方法对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传染病登记报告率、分病种报告率、分医疗机构报告率进行对比,对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传染病报卡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对比。结果系统使用后传染病登记报告率明显上升,以乙肝和肺结核登记报告率增长为最多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报告率为最低;报卡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均有极显著性提高。结论应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后登记报告率上升。前期报卡过程落后、调查漏报手段落后、性病管理落后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率低等因素影响登记报告率的进一步提高;系统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 杜虹
- 关键词:疾病监测信息系统
- 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vires)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更好地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现对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 李秋玲刘普林杜虹余滨罗同勇陈邦华陈剑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工作疫情资料分析
- 武汉市2001~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 比较2 0 0 1年、2 0 0 2年和2 0 0 3年武汉市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揭示武汉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问题,以采取措施保证疫情报告及时而准确,为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汇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疫情资料,对重点传染病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甲、乙类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 10 .4 1/10万,2 0 0 2年最低(198.31/10万) ,2 0 0 3年最高(2 34.78/10万)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 0 0 3年新增病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结论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工作,及时、准确、规范的疫情报告是做好传染病防制工作和控制突发疫情的关键,也是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研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2 0 0 3年武汉市疫情报告基本实现网络直报,2 0 0 4年要求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报告率达到95 %以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证疫情报告的准确、及时,为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杜虹叶临湘
- 关键词: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 武汉市2004—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分析武汉市2004—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武汉市2004—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2004—2010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7起,报告病例2 348例,死亡1例,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89.4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呈现逐年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2008年最多(22起),2010年最少(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有传染病疫情占89.48%(51/57),食物中毒占5.27%(3/57),职业中毒、环境因素事件和免疫接种事件各占1.75%(1/57)。传染病疫情以水痘、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为主,分别占25.49%(13/51)、21.57%(11/51)和15.69%(8/51)。57.89%(33/57)的事件发生于3—6月。城区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占64.91%(37/57),多于郊区的35.09%(20/57)。73.68%(42/57)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或幼托机构,学校突发事件中有47.62%(20/42)发生在小学,38.10%(16/42)发生在中学。结论武汉市以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学校学生中的传染病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重点。
- 陈邦华余滨罗同勇胡权金小毛杜虹李秋玲孔德广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