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龙杰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关节
  • 7篇骨折
  • 5篇转子间
  • 5篇股骨
  • 5篇关节置换
  • 4篇转子间骨折
  • 4篇股骨转子
  • 4篇股骨转子间
  • 4篇股骨转子间骨...
  • 4篇关节炎
  • 3篇动力髋
  • 3篇动力髋螺钉
  • 3篇脂肪垫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螺钉
  • 3篇髌下脂肪垫
  • 3篇螺钉
  • 3篇类风湿
  • 3篇风湿

机构

  • 13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河间市人民医...
  • 1篇青县人民医院

作者

  • 13篇李龙杰
  • 7篇王军
  • 6篇马世云
  • 6篇苏柯
  • 5篇刘畅
  • 5篇张海森
  • 3篇张磊
  • 2篇苏航
  • 2篇靳胜利
  • 1篇王庆海
  • 1篇白玉明
  • 1篇张为民
  • 1篇裴宝静
  • 1篇马成海
  • 1篇杨留柱
  • 1篇吴金红
  • 1篇苏珂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跟骨前突置钉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跟骨前突置钉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伴明显踝关节不稳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因明显踝关节不稳三踝骨折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跟骨前突置钉外固定架技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距骨后脱位,后踝骨折块占关节面≥25%。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Ⅳ度9例,旋后外旋Ⅳ度14例。手术4周之后每周1次放松外架,锻炼踝关节屈伸活动。通过分析围术期数据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59.5±21.4)min,术中出血量为(101.5±33.7)m L,住院时间为(11.5±3.3)d。术后1例(4.3%)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性反应,经处理后愈合良好。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情况。围术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3%。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8±4.3)个月随访。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未见复位丢失情况。Lowa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Lowa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86.9±5.4)、(2.7±0.6)分;根据Maryland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1.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跟骨前突置钉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伴明显踝关节不稳的三踝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固定可靠,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
刘畅张海森裴宝静苏珂王庆海白玉明李龙杰
关键词:外固定架踝关节骨折踝关节不稳
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23例被引量:3
2012年
动力髋螺钉(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材料,但随访发现应用DHS术后可能发生髋内翻、头颈切割、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本研究对23例DHS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失败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随访效果满意。
王军马世云苏柯李龙杰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
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539例患者,其中男212例,女327例;年龄34~59岁,平均50岁。根据骨关节炎K-L分级和Ayral滑膜炎评分分为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synovitis associated with osteoarthritis,SOA)173例,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189例,不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对照组)177例。测量患者MPV、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与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与膝骨关节炎组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与对照组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9)。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组MVP与CRP呈负相关(r=-0.263,P〈0.01),MPV与ESR呈负相关(r=-0.246,P〈0.01)。膝骨关节炎组MPV与CRP无相关(P=0.310),MPV与ESR无相关(P=0.598)。对照组MPV与CRP、MPV与ESR无相关。结论 MPV可反映膝骨关节炎伴滑膜炎的病变程度,滑膜炎症反应与MPV的变化有关。
苏柯李龙杰王军
关键词:骨关节炎滑膜炎血小板平均体积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髌下脂肪垫及滑膜中炎性因子的水平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髌下脂肪垫及滑膜中炎性因子的水平。方法随机选取RA行关节置换患者41例,关节置换术中,取关节内滑膜及髌下脂肪垫组织送病理,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屈曲程度和疼痛程度,比较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白细胞介素(IL)-17 mRNA和IL-10 mRNA表达水平,使用Pearson法分析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IL-17 mRNA和IL-10 mRNA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相关性及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41例患者术后随访(20.83±13.03)个月,患者术后HSS、膝关节屈曲程度均明显高于术前,而VAS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A患者髌下脂肪垫中IL-17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滑膜,IL-10 mRAN表达量明显高于滑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SS、VAS与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的IL-17 mRNA呈正相关,与IL-10 mRNA呈负相关,关节活动度与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的IL-17 mRNA、IL-10 mRNA无相关性。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IL-17 mRNA和IL-10 mRNA与ESR、CRP、RF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L-17和IL-10在RA患者髌下脂肪垫和滑膜中的表达不同,且在髌下脂肪垫中的阳性率更高,因此髌下脂肪垫可能在RA的发病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李龙杰刘畅张磊张海森陈思杨留柱赵卫星张国瑜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髌下脂肪垫滑膜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
PNF技术在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神经肌肉本体促进(PNF)技术对本体感觉训练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陈旧性ACL断裂病例33例,所有病例进行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应用PNF技术进行术后本体感觉训练。应用Lach—nlall、轴移实验及KT-1000对膝关节稳定性进行评估,应用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16.6个月(13~24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发生,均为I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重建术后1年与术前结果对比,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检查、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胫骨、股骨独立隧道解剖止点中点单柬ACL重建术后利用PNF技术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近期疗效良好。
李龙杰张磊张为民马世云苏航马成海吴金红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本体感觉
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顽固性跟腱止点炎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结合跟腱止点微骨折治疗慢性顽固性跟腱止点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结合跟腱止点微骨折治疗15例慢性顽固性跟腱止点炎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45~70岁,平均(55.5±8.9)岁;左侧5例,右侧10例;病程18个月至10年。患者均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但效果均不佳。术中在关节镜下使用刨刀清理皮下跟腱表面增生的病变组织,而后用直径1.5-2mm克氏针经皮在跟腱止点进行微骨折术,微骨折间距3-4mm,深度5-10mm,可见到脂滴或血液自微骨折处渗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患足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0.6±15.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6.2±2.8)d;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跟腱断裂及足跟痛症状复发。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3±1.6)分、(2.4±1.3)分、(2.3±1_3)分;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38.5±7.8)分、(92.9±6.9)分、(91.6±7.1)分。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均对疼痛缓解程度均表示满意;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14/15)。结论关节镜清理结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顽固性跟腱止点炎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刘畅张海森李龙杰靳胜利苏航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跟腱足跟痛
类风湿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该院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对髌下脂肪垫切除或保留分为切除组和保留组,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指数(WOMAC)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应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测量术后1周及最后随访髌骨高度的改变情况。结果获得完整随访患者38例(38膝),保留组18例,切除组20例,两组间术前及最后随访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较切除组最后随访WOMAC评分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后随访髌腱均有不同程度短缩情况发生,保留组Insall-Salvati比值(1.06±0.07)大于切除组(1.0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膝关节置换术中髌下脂肪垫的保留,降低了低位髌骨综合征的发生率,术中对炎性滑膜的细致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李龙杰张磊张海森靳胜利刘畅
关键词:髌下脂肪垫
类风湿膝关节置换术中髌下脂肪垫切除与否对髌骨高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李龙杰张海森陈思刘畅
关键词:脂肪组织
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Gamma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Müller AO/OTA31-A1/A2)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65-88岁,平均(72.18±5.23)岁。其中使用Gamma短型髓内钉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21±6.24)岁],Gamma加长型髓内钉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8.88±7.61)岁]。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术日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加长型组出血量(149.11±87.31)m L,手术时间(73.80±17.4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1.13±1.21)g/L,输血15例(65.2%),住院时间(14.12±0.23)d,术后1年Harris评分(90.20±1.70)分。短型组出血量(93.25±61.26)m L,手术时间(53.30±15.7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2.47±1.32)g/L,输血12例(36.4%),住院时间(13.38±0.97)d,术后1年Harris评分(88.90±2.31)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日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AO/OTA31-A1型和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功能恢复上无差异,术后随访短型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苏柯王军李龙杰马世云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高龄
转子间重建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转子间重建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13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转子间重建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侧钢板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荷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2%vs 32.31%,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重建联合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明确,并发症较少。
王军苏柯李龙杰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