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苏豫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建筑
  • 4篇地域建筑
  • 4篇乡村
  • 3篇建筑形态
  • 3篇城市
  • 2篇适应性
  • 2篇文化
  • 1篇当代建筑
  • 1篇当代语境
  • 1篇地域性
  • 1篇多维度
  • 1篇英租界
  • 1篇札记
  • 1篇知觉
  • 1篇知识
  • 1篇智慧城市
  • 1篇商业性
  • 1篇社区文化
  • 1篇社区型
  • 1篇设计方法

机构

  • 19篇厦门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19篇李苏豫
  • 7篇王绍森
  • 4篇王量量
  • 1篇韩洁

传媒

  • 7篇城市建筑
  • 3篇华中建筑
  • 2篇中外建筑
  • 2篇福建建筑
  • 2篇建筑与文化
  • 1篇福建教育
  • 1篇南方建筑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6
  • 3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知”到“可感”——结构理性的知觉转向与结构的诗意呈现
2024年
该文基于建筑本体与表现的关系,回顾17~20世纪后结构变化发展,阐述结构理性逐渐拓展为强调知觉体验的建构体系,从荷载清晰可视向综合文化地域的复杂性迈进。以结构诗意化表现为切入点,揭示结构与感知的关系,结合案例分析,从结构的模糊表达、结构与空间叠合、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方面阐述结构知觉化设计策略,为当代结构的诗意呈现提供设计思路。
李苏豫陈灏
当代语境下多元化的中国地域建筑创作
2019年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地域建筑创作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特性,表现为建筑思维的多样呈现,建筑时空的多元关照,建筑逻辑的多项把握等。建筑地域性表达需要从建筑本体出发,同时关注社会性,从地域、文化、时代、技术等多层次关照、多向系统整合、多元适应表达。
李苏豫王绍森
关键词:当代建筑地域建筑建筑创作
理解闽南文化 关注地域创作被引量:2
2018年
地域文化对建筑有深刻的影响,闽南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社会及历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闽南建筑亦有独特的表现,理解并传承闽南建筑成为当今新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分析闽南传统建筑的原型,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闽南建筑地域性的现代表达。
李苏豫王绍森
关键词:闽南文化地域建筑
新型智慧城市视角下社区型传统菜市场更新模式初探——以厦门八市为例
2024年
随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越来越受到重视,菜市场也成为重点更新改造的对象,旨在改善传统菜市场的诸多问题。该文从新型智慧城市视角,推进菜市场的数字化、人性化、绿色化转型。从智慧系统、空间包容、文化修补、节能设计等方面对厦门第八市场进行更新改造设计探索,在提升菜市场便民友好性的同时,提高周边居民的文化与情感认同。
李苏豫洪玉琪韩洁
关键词:社区文化情感认同
近代鼓浪屿外人居留地的开辟建设和西方建筑发展被引量:2
2016年
1843年厦门开埠至1903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之前的50余年间,是近代鼓浪屿百余年发展的前半时期。在此期间,鼓浪屿作为外人居留地,外人在此的开辟建设为后期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建设发展进行了重要铺垫,为厦门岛老城区的近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启发示范;外人在此建造的西方建筑,也成为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在厦门早期传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厦门建筑的近代转型。
李苏豫
关键词:西方建筑
建筑语境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复兴——以龙海市紫泥镇为例
2017年
抛开产业经济这个基础,流于建筑形式的"乡村复兴"只是空壳。本文从产业复兴的视角出发,以龙海市紫泥镇蘑菇产业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地废弃蘑菇房的改造与再利用,论述如何利用现有的空间形式和建筑手法,从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进行产业复兴,从而再现乡村活力。
林瑜洋赵一泽周荣敏王绍森李苏豫
关键词:蘑菇
诗意的栖居场所——杨经文生态设计随想被引量:3
2002年
本文介绍了杨经文的生态建筑理论 ,并与其他一些生态设计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 ,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 ;更要积极实践 ,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 。
李苏豫
关键词:生态设计生物气候学生态建筑
乡村复兴背景下传统建筑的适应性活化再利用——以丁屋岭实践基地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在乡村复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大趋势下,传统建筑的更新再利用,连接着建筑遗产与乡村文脉、记忆、新需求等的关系。本文以丁屋岭客家传统民居更新为高校-乡村共建实践基地为例,探索基于最大化适应原有环境、空间、结构等的适度、适宜的更新设计;在高校-乡村共建目标下,促进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提供与乡村建设结合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乡村复兴活化的可推广策略经验。
李苏豫韩洁王绍森王量量
关键词:适应性
基于侨乡复兴的多维度乡村活化策略与设计——以晋江福林村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在乡村振兴等政策引领下,以侨乡晋江福林村为例,阐述乡村复兴活化策略要素,通过多维度对应的活化设计,改善乡村整体的生态、文化、空间环境等。传承文化遗产,重塑乡村社会关系,带动乡村经济振兴,从而吸引农民回归乡村富足生活,重获认同感与归属感。
李苏豫韩洁王量量
从古建筑中汲取传统文化教育力量——邂逅闽南闽西乡村古建筑
2021年
古建筑,它们静静挺立在广袤的土地上见证了潮起潮落的历史风云,它们呼啸穿越了时空,从过去走到现在并奔向未来。在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古建筑,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是家庭、学校、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正期待着后人的亲近和发掘。然而,不少教师、家长及学生因缺乏建筑专业知识或疏于准备,在参观古建筑时常处于盲目、茫然的状态,不知道看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看,最后只剩下"到此一游"。对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积极开展聚焦古建筑的传统文化教育,认真研究并制订活动方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建筑美学知识等,充分发挥古建筑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带领学生亲近、了解古建筑并自觉保护古建筑,涵养文化自信。
韩洁王量量李苏豫
关键词:美学知识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功能古建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