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药品
  • 4篇药品不良反应
  • 3篇蛋白
  • 3篇药物
  • 3篇用药
  • 3篇生长因子Β
  • 3篇损伤性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组织抑制因子
  • 3篇纤维化
  • 3篇免疫损伤
  • 3篇免疫损伤性
  • 3篇免疫损伤性肝...
  • 3篇金属蛋白酶
  • 3篇金属蛋白酶组...
  • 3篇菌药
  • 3篇抗菌
  • 3篇抗菌药

机构

  • 9篇黄河三门峡医...
  • 3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0篇李艳瑛
  • 7篇于丽
  • 5篇赵智峰
  • 2篇李晋宝
  • 1篇华海婴
  • 1篇李金丽
  • 1篇党宏伟
  • 1篇戈士文
  • 1篇薛红霞

传媒

  • 4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第一届中国药...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芎嗪抗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后给予TMP干预,分别观察TMP对受试动物肝组织病理学分级、血清生化和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TIMP-1在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结果:TMP 10、20和40mg/kg均可显著改善大鼠肝纤维化分级程度;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水平,提高A/G比值;下调TGFβ-1、TIMP-1表达;TMP各剂量可不同程度的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C-IV和PⅢNP水平。结论:TMP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TGFβ-1、胶原酶抑制因子TIMP-1表达增高有关。
华海婴李艳瑛戈士文
关键词:川芎嗪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川芎嗪抗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后给予 TMP 干预,分别观察 TMP 对受试动物肝组织病理学分级、血清生化和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华海婴李艳瑛戈士文
关键词:川芎嗪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文献传递
3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48例,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于丽李艳瑛李晋宝赵智峰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联合用药
我院49143张门诊处方质量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处方的质量。方法:随机抽查我院门诊处方49 143张,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1 376张,占抽查总处方数的2.80%。结论:我院门诊处方质量基本合格,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处方合理用药审核。
薛红霞赵智峰于丽李艳瑛
关键词:处方分析处方合理性处方管理办法
川芎嗪对大鼠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目的 分别通过猪血清腹腔注射建立大鼠体内肝纤维化模型、体外培养表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建立细胞模型,观察川芎嗪(TMP)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HSC-T<,6>增殖、凋亡方面的影响...
李艳瑛
关键词:肝纤维化川芎嗪转化生长因子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肝星状细胞
文献传递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本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于丽李艳瑛赵智峰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监测
文献传递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于丽李艳瑛赵智峰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监测
3种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抽查2008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疝气手术、乳腺手术和甲状腺手术)病历149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74.50%,无指征用药占66.44%。预防用药开始时间多在术前1h内,术后多在48h内停药。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与第3代头孢菌素占用药病例数的48.65%;氟喹诺酮类占12.61%。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体较好,但仍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机不当以及过度用药等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干预措施。
于丽李金丽李艳瑛
关键词: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于丽李艳瑛李晋宝赵智峰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联合用药
胞磷胆碱钠致哮喘严重发作1例被引量:4
2008年
李艳瑛于丽党宏伟
关键词:胞磷胆碱钠哮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