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继凯

作品数:200 被引量:305H指数:8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6篇文学
  • 22篇艺术
  • 20篇文化科学
  • 4篇社会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5篇文学
  • 61篇文化
  • 27篇小说
  • 24篇书法
  • 23篇代文
  • 21篇书法文化
  • 21篇法文
  • 19篇文艺
  • 18篇作家
  • 16篇现代文
  • 16篇国文
  • 13篇手稿
  • 13篇文化创造
  • 13篇国文学
  • 11篇现代文学
  • 10篇教育
  • 9篇学史
  • 9篇中国文学
  • 7篇当代文学
  • 6篇新国学

机构

  • 190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韩国外国语大...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商洛学院
  • 1篇北京鲁迅博物...
  • 1篇波恩大学

作者

  • 190篇李继凯
  • 8篇冯超
  • 3篇王强
  • 3篇张雪艳
  • 3篇李徽昭
  • 3篇孙旭
  • 3篇王奎
  • 2篇刘宁
  • 2篇周惠
  • 2篇程国君
  • 2篇宋颖慧
  • 2篇李国栋
  • 2篇张旭
  • 2篇胡冬汶
  • 1篇赵克艳
  • 1篇钟海波
  • 1篇陈黎明
  • 1篇杨祖培
  • 1篇徐翔
  • 1篇孙晓涛

传媒

  • 15篇陕西师范大学...
  • 14篇小说评论
  • 8篇鲁迅研究月刊
  • 7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现代中国文化...
  • 4篇文艺争鸣
  • 4篇郭沫若学刊
  • 4篇湘潭大学学报...
  • 4篇中国高校社会...
  • 3篇文学评论
  • 3篇人文杂志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丝绸之路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唐都学刊
  • 3篇华文文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学位与研究生...
  • 3篇咸阳师范学院...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14篇2022
  • 12篇2021
  • 8篇2020
  • 8篇2019
  • 17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8篇2005
  • 6篇2004
2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讲话》建构的革命文艺新传统
2022年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文化建构过程中的经典文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值得不断被重读。《讲话》内容博大精深.命题切要深刻、观点鲜明独到,其文艺思想丰富多样,通古今之变,蕴含多义性。中国既有一个辉煌灿烂也丰富复杂的“大古代”,其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也有一个艰难求索、奋斗不息的“大现代”,逐渐建构起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新传统。所谓中国“大现代”文化,就是“古今中外化成现代”的集成文化、多元文化,其中有对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对世界优秀文化的接受和消纳。从时序来看,《讲话》主要开创了三层具有承续性的文论境界。
李继凯
关键词: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艺《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奋斗不息文艺思想
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被引量:11
2008年
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的“西部文学”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学术话语,也可以说是在经济社会改革与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孕育诞生的一个文学批评、文学范畴的“新概念”。虽然对西部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与新时期文学同步的,但批评界对“西部文学”的关注和倡导则发生在1985年前后。
李继凯
关键词:文学研究新时期文学西部文学批评话语学术话语文学批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灾害书写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0
2010年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遭遇和噩梦,文学是现实社会的记录和反映,二者存在难以切割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深入考察,"文学与灾害"无疑是一个新颖而又切要的课题。灾害带来的恐惧、破坏、伤痛和死亡,抗灾、救灾和重建家园、拯救人生等过程中展露出的对人的尊严、生的权利的捍卫,对爱的力量、生命奇迹的演绎以及对人之生存、死亡的终极追问等等,都为文学提供了可供观照的对象以及"究天人之际"的重大问题。文学与各种灾害的关系,关涉到人与自然、社会的诸多方面。文学以自身的方式对灾害的反映或反思,在现实层面指向苦难、友爱、死亡等具体事项,在意义层面通向人之生存的社会属性、诗意本质及宗教关怀。中国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总体存在多记录少反思、多纪实少想象、多感性少哲思及艺术表现单一等不足,而对当代文学与灾害的相关研究则尤其薄弱,理应予以大力加强。对于灾害书写及其研究的改进和深思,亦可从文艺学与灾害学、后现代主义和生态学思想的契合点寻求理论支撑,从"以人为本"进至"以生命为本",确立新的理念:"以生命为本"应较"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具有根本意义和价值,建构天人和谐关系当是文学最伟大的使命。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与灾害的关系,积极建构灾害文艺学并为文艺生态学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李继凯周惠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灾害
人际与性际之间——略论鲁迅与茅盾的交友与婚恋
2004年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人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李继凯
关键词:交友婚恋
“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被引量:20
2017年
我国自晚清民初以来,中外文化便开始了不断"磨合"的曲折历程,并在此后百余年间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复杂性的"文化磨合思潮",这种思潮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及相应的文学现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磨合思潮"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世纪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体现出有容乃大的文化气度,但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二元对立思潮。这种意在抵御"文化磨合"的思潮不仅妨害"大现代"文化创造,也对"大现代"文学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李继凯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化创造文学形态
鲁迅:现代中华民族魂被引量:6
2018年
我们固然应看重鲁迅的文学文本、文字符号所展示的形式美,对其符号之妙、修辞之巧进行深究细研,但我们似乎更应看重他的思想、情感亦即他的心魂和精神。因为有“民族魂”之誉的鲁迅,确是我们心目中具有现代风范和导引先路作用的“大先生”,令人格外崇敬,也引人多思多感。他年轻时便上下求索、转益多师,善于感受,勤于思索。
李继凯
关键词:民族魂文字符号文学文本转益多师形式美
“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
2018年
人们言说百余年来的中国文化思潮通常最先想到的是“二元对立”的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言说文艺思潮则通常想到“三分天下”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李继凯
关键词:文艺思潮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思潮
命运与文化的叩询——析曹禺名剧《雷雨》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从特定角度对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析了曹禺的文化构成,并以此入手,讨论了《雷雨》对封建性、资本性杂合的文化的批判,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李继凯
关键词:《雷雨》基督教命运
论《盐道》之“道”及其特色被引量:2
2015年
小说《盐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版)写的是晚清民初一条维系民众生存的艰难运盐的蜿蜒小道,但却通向了文化想象中的生命大道,通向了关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探询和"命本"哲思的深层语境,通向了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永不枯竭的生活源泉及资源宝库。可以说,作者李春平经过认真的多方面准备和潜心书写,
李继凯
关键词:文化想象民间文化哲思文化影响力巫术文化
论郭沫若与中国高等教育
2015年
作为文化名人的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实践性教育家,他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文拟重点考察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史实,着重分析其赴日留学接受的海外高等教育及回国后在高校任职、实行教育改革的经历。进而对他1950年后管理及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做出论述和评价,目的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探讨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多方面关系。在予以评说的同时,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冯超李继凯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