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炎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三明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剖析及处理策略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以及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患者11例,回顾剖析导致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原因,探寻改进方法,制定处理方法。结果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大范围剥离胫骨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胫骨平台进钉点选择错误、成角移位未纠正、髓内钉型号选择错误、螺钉固定不稳妥、远端锁钉置入位置错误、术后切口感染、骨质缺损过多、术后不正确的功能锻炼、内固定材料选择错误、内固定材料材质不合格等,经过5~13个月相应处理后,11例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患者得到有效治疗,骨折顺利愈合,小腿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胫骨干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出现严重软组织损伤、骨折类型与特点等因素,合理选用髓内钉固定与手术技巧,注意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锻炼,可以提高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功率。
- 郭立利张朝晖李祥炎林义文潘赟王养华
- 关键词:胫骨干骨折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失败
- 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胸腰段脊柱结核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37例,对其中椎体破坏较严重、有明显后凸及侧弯畸形的17例患者采用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矫正畸形。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标准:B级1例,C级8例,D级7例,E级1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麻痛症状均缓解,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C级1例,D级5例,E级11例),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标准。脊柱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36.8±9.0)°降至术后的(17.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未见明显矫正丢失(与术后比较,P>0.05)。结论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够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可用于治疗部分重度胸椎、胸腰段脊柱结核。
- 李祥炎徐皓姚晓东陈建梅唐焕章李金泉刘君
- 关键词:结核脊柱清创术骨移植脊柱融合术
- 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 2016年
-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80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随访12-26(19.54±3.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功能评分、Gissane及Bhler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但撬拨复位中空钉内固定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 张朝晖林义文郭立利孙金琼李祥炎
- 肱骨后侧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36例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肱骨后侧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肱骨后侧入路手术,分别选用合适的钛板内固定。结果骨折达骨性愈合13~16周,平均愈合时间(14.5±1.3)周,术后12~14个月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24.3±1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肘关节功能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MEPS)评分:优23例,良1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4%。11例伴桡神经损伤者功能恢复优8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肱骨后侧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理想方法。
- 张朝晖孙金琼郭立利李祥炎严小明
-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肘关节功能桡神经损伤
- Ang-1基因修饰的Nestin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 目的:/(1/)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BMSCs,将其诱导分化为Nestin阳性的BMSCs,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ng-1基因转染入细胞内;/(2/)构建SD大鼠T10脊髓钳夹损伤模型,评估其可行性;/(3/)通过...
- 李祥炎
-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管生成素-1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 文献传递
- SD大鼠钳夹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SD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A组):用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第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B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HE染色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判断。结果 HE染色结果:A组可见脊髓正常组织被破坏,损伤区可见血管破裂出血,有大片坏死灶,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内有炎症细胞浸润。B、C两组基本一致,组织结构正常。BBB评分:B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评分20分。A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低于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电生理(SEP)检测:A组可以明显看到SEP的波峰趋于水平,且潜伏期无限延长,与B组相差显著(P<0.05)。A组内动物BBB评分、SE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瘤夹钳夹SD大鼠T10脊髓,能够建立良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 李祥炎陈建梅崔晓萍徐皓
-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脉瘤夹SD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