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炳宗

作品数:50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细胞
  • 23篇骨髓
  • 19篇骨髓瘤
  • 18篇多发
  • 18篇多发性
  • 17篇多发性骨髓瘤
  • 14篇淋巴
  • 13篇干细胞
  • 12篇淋巴瘤
  • 1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1篇充质干细胞
  • 10篇成骨
  • 9篇间充质
  • 6篇骨髓间充质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金淋巴瘤
  • 5篇霍奇金
  • 5篇霍奇金淋巴瘤
  • 5篇非霍奇金
  • 5篇非霍奇金淋巴...

机构

  • 43篇苏州大学附属...
  • 9篇苏州大学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常州市第一人...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华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李炳宗
  • 20篇陈萍
  • 19篇傅晋翔
  • 11篇张晓慧
  • 7篇庄文卓
  • 6篇史明霞
  • 6篇赵春华
  • 6篇李静
  • 5篇王倩
  • 5篇张宏
  • 5篇李军
  • 4篇黄海雯
  • 4篇王盼君
  • 4篇范银银
  • 3篇李亚丽
  • 3篇顾伟英
  • 3篇马杰
  • 2篇于亮
  • 2篇孙慧
  • 2篇徐敏

传媒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中国实用内科...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江苏卫生保健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医药导报
  • 1篇癌症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血液内科疾病有其自身特点,如内容抽象和枯燥乏味、临床操作较多、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求较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临床实习效果,如进行典型病例和少见病例讲座来提高学生实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加强医患沟通,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李炳宗陈萍
关键词:血液内科医患沟通
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项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评估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IR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于国内14个中心接受至少1个周期IRd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除7例起始剂量作调整的患者以外,其余患者伊沙佐米起始剂量为4 mg。来那度胺剂量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每周期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11例(14.9%)患者曾接受>三线治疗。总体反应率(ORR)为54.1%(40/74),其中7例(9.5%)达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14例(18.9%)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9例(25.7%)达部分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9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中位获得反应时间为1个月。总体疗效与生存结果与TOURMALINE-MM1中国延展性研究(TOURMALINE-MM1 CCS)相近。硼替佐米难治、来那度胺难治、两药均难治患者的ORR分别为52.0%(13/25)、57.1%(4/7)和33.3%(6/18)。3~4级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为36.5%(27/74)。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乏力、消化道症状及感染。2例患者出现3级周围神经病变。与不符合TOURMALINE-MM1 CCS试验入组标准的患者相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ORR更高[77.8%(14/18)对46.4%(26/56),P=0.020],两组3~4级A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6/18)对37.5%(21/56),P=0.749]。结论IR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M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杨扬夏忠军张文皓傅琤琤鲍立陈兵丁凯阳王思力罗军李炳宗化罗明杨威周新王亮徐天虹王维达吴国林黄耘李晶刘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
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在放射损伤后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相关指标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小鼠模型,观察4 Gy TBI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小鼠BMMSCs的形态学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BI对BMMSCs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16INK4a、p21Cip1/Waf1、p53和TGF-β1在TBI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4 Gy TBI后4周内小鼠BMMSC的形态和SA-β-ga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也未出现细胞衰老相关的细胞周期阻滞和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增高。结论:小鼠BMMSCs在4 Gy TBI后近期内未出现细胞衰老相关的分子水平的改变。
马杰王宏兰李静史明霞李炳宗陈斌胡建立赵春华孙慧
关键词:全身照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
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仪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8226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探讨对RPMI8226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2.1-U6 hygro构建RNAi载体,在RPMI8226细胞中抑制HIF-1α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RNAi后HIF-1α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RNAi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研究缺氧(PO2 为1%)条件下,抑制HIF-1α的表达对其靶基因VEGF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的影响。利用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HIF-1α干扰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RNAi后,HIF-1α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常氧条件下,RNAi组(RPMI8226-i1和RPMI8226-i2)和未干扰组(RPMI8226-c和RPMI8226)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无明显差异;缺氧条件下四组细胞上清中VEGF浓度分别为(506.0±53.2)、(494.7±63.1)、(984.4±61.9)和(938.2±62.2)pg/ml。RPMI8226-i1和RPMI8226-i2组较RPMI8226-c和RPMI8226组明显降低(P〈0.05)。G0/G1期累积受到抑制,S期细胞比例增加。缺氧条件下VEGF和Glut-1等靶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裸鼠皮下成瘤性实验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RNAi抑制RPMI8226细胞HIF-1α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糖代谢过程来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李炳宗庄文卓陈萍傅晋翔
关键词:RNA干扰缺氧诱导因子-1ΑRPMI8226细胞成瘤性
人羊膜来源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被引量:9
2009年
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其中成体干细胞由于不存在伦理问题,更为广大学者所青睐。本研究成功从人羊膜间质细胞中分离纯化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首先从羊膜间质细胞中通过极限稀释法进一步分离得到羊膜来源成体干细胞(Amnion-derived stemcells,ADSC),分析其形态、生长方式及主要的免疫表型,并在体外分别将其向脂肪、成骨、内皮、肝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结果发现,ADSC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向3个胚层的细胞分化,经连续传代30次,其形态及表型稳定,并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证实了ADSC的干细胞特性,可能为细胞治疗及干细胞工程提供种子细胞的新来源。
史明霞李维佳李炳宗李静赵春华
关键词:羊膜成体干细胞分化
放射损伤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潜能及造血干细胞龛位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放射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MSCs)体外成骨潜能及体内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logic stemcells,HSCs)龛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及接受4 Gy放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BMMSCs,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法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鉴定BMMSCs体外成骨分化潜能的改变,并通过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放射后小鼠体内成骨细胞及纺锤形的、表达神经钙黏附分子的成骨细胞(spindle-shaped N-cadherin-expressing osteoblasts,SNOs)数量的变化。结果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后早期小鼠BMMSCs的成骨潜能增强,但随后迅速降低;TBI后28 d小鼠骨髓中成骨细胞和SNOs的数量均显著减少。结论4 Gy放射损伤后远期小鼠BMMSCs的成骨潜能显著降低,体内HSCs龛位也明显缩小。
马杰史明霞李炳宗李静房佰俊孙慧赵春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潜能骨髓造血干细胞
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1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PE-NH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PE-NHL 110例。结果:110例PE-NHL占同期收治恶性淋巴瘤患者的60.11%(110/183);原发部位广泛,常见部位依次为胃肠道21.82%(24/110)、Waldeve环10.91%(12/110)、鼻腔和软组织各9.10%(10/110)、纵隔7.27%(8/110)、其他少见部位41.82%(46/110);首发表现以原发器官肿大或肿块为主(77.27%),无特异性;90例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中、高危组分别占41.11%、44.44%、14.44%。93例进行免疫分型:B细胞型69.90%,T细胞型30.10%;95例接受治疗,CR 61.05%,PR 16.84%,总有效率77.89%,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2~86个月),5年总生存率27%。24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L),其临床特征与非原发胃肠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3例,CR 65.21%,PR 17.39%,总有效率82.60%,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2~78个月),5年总生存率30%。结论:本组资料中PE-NHL比例高迭60.11%,超过结内淋巴瘤;其首发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全面认识本病、遵循合理的诊治模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陈萍李炳宗王盼君傅晋翔
神经淋巴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提高对神经淋巴瘤病(N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NL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并对N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以NL为首发症状者临床罕见,易被误诊,该例患者虽经积极治疗,最终仍因病情进展而死亡。结论NL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组织或非神经组织及脑脊液的病理学资料。
陈萍李炳宗张晓慧傅晋翔
关键词:淋巴瘤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结论:
胡晓丽冯磊张晓慧张建华李炳宗傅晋翔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成骨
多发性骨髓瘤驱动基因的筛选
2023年
目的:鉴定并比较不同测序方案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潜在的驱动基因,为探讨MM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选择两套数据,一套数据为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84例MM患者的基因组靶向突变测序数据,另一套数据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的205例MM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在R4.1.0环境下,利用驱动基因识别算法对MM的潜在驱动基因进行挖掘,分析并比较两套数据筛选出的驱动基因及具体突变信息。结果:NRAS、KRAS、TP53、IDH1为两套数据共同识别出的驱动基因。两套数据中突变基因在NOTCH、RTK-RAS、Cell-Cycle、TP53、MYC及WNT通路均有富集。显著突变的NRAS、KRAS、TP53和IDH1在两套数据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无显著性差异。另外,通过靶向突变测序方法,鉴定出MM新的驱动基因,CBL、BCOR和DNMT3A。结论:通过本研究获得了MM可能的驱动基因,有助于从基因分子层面揭示MM发生发展机制。
苏琪庄文卓李炳宗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突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