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洁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8篇急性
  • 7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 5篇淋巴细胞白血...
  • 5篇基因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成人
  • 3篇基因表达
  • 2篇血浆
  • 2篇实时定量PC...
  • 2篇重排
  • 2篇免疫
  • 2篇基因重排
  • 2篇成人急性
  • 2篇成人急性淋巴...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徐兵
  • 11篇李洁
  • 7篇周淑芸
  • 7篇宋小燕
  • 5篇陈国枢
  • 4篇郭绪涛
  • 2篇王良妥
  • 2篇史鹏程
  • 2篇梁家宝
  • 1篇孟凡义
  • 1篇董慧娟
  • 1篇冯茹
  • 1篇刘启发
  • 1篇韦祁
  • 1篇易正山
  • 1篇黄芬
  • 1篇张钰
  • 1篇刘晓力
  • 1篇李鹏
  • 1篇周勇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第11次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DLP与VTLP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比较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与VTLP(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方案治疗成人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67例确诊的成人初治ALL分为两组行诱导化疗,其中VDLP方案38例,VTLP方案29例。结果VDLP方案与VTLP诱导化疗后,其完全缓解(CR)率分别是81.6%和86.2%,两组之间CR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VTLP组诱导CR所需时间及12月内累计复发率均显著低于VDLP组(P<0.05)。VTLP组骨髓抑制早于VDLP组且持续时间长,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TLP组继发感染率达55.6%,显著高于VDLP组(26.3%)(P<0.05)。结论VTLP方案对成人ALL诱导CR所需时间短、复发率相对较低,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作为初治的成人ALL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王良妥李洁宋小燕陈国枢徐兵
关键词:疗效
Disulfiram联合铜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增殖与凋亡影响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Disulfirum(DS)联合Cu(DS/Cu)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株(nalm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对Nalm6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Ⅴ/PI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对Nalm6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JC-1法检测不同浓度DS/Cu处理nalm6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变化。结果 0.5μmol/L Cu作用24h后对nalm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6.39±4.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4,P=0.154。而不同浓度的(0.05、0.1、0.2、0.4、0.8、1.6、3.2和6.4μmol/L)DS联合0.5μmol/L Cu对nalm6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2.29±6.69)%、(48.66±11.58)%、(50.83±12.61)%、(59.24±9.43)%、(62.74±9.17)%、(66.7±7.63)%、(72.13±7.94)%和(77.86±5.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h的IC50为(0.18±0.08)μmol/L。AnnexinⅤ/PI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0.5μmol/L Cu作用24h后nalm6细胞的凋亡比例为(7.82±5.13)%,与对照组(8.34±6.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P=0.916。而不同浓度的DS/Cu对nalm6细胞均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0.025、0.05、0.1、0.2和0.5μmol/L的DS联合Cu(0.5μmol/L)作用24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7.84±7.68)%、(31.39±5.86)%、(60.41±13.87)%、(69.26±13.29)%和(81.37±12.7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单药Cu(0.5μmol/L)组的JC-1多聚体/单体比值为1.12±0.09,与对照组(0.90±0.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42,P=0.071。不同浓度的(0.025、0.05、0.1、0.2和0.5μmol/L)DS联合0.5μmol/L Cu组处理nalm6细胞12h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降低,表现为JC-1多聚体/单体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别为1.4±0.32、0.32±0.13、0.14±0.09、0.1±0.02和0.06±0.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DS/Cu�
邓漫漫蒋治武李洁陈凯李鹏周淑芸徐兵
关键词:双硫仑线粒体通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两种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VDLP(vincristine,daunorubicin,L-asparaginase or PEG-asparaginase,prednisone)方案中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和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3月121例初治成人AL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EG-Asp组46例,L-Asp组75例,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发生率、中位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及门冬酰胺酶相关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与L-Asp组患者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93.18%和93.33%,中位RFS时间分别为306 d和218 d,中位OS时间分别为422 d和495 d,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后续发生CNSL比例(11.36%)显著低于L-Asp组(29.33%)(χ2=5.11,P=0.024)。不良反应方面,PEG-Asp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9.13±5.22)d]较L-Asp组[(7.02±4.02)d]延长(t=2.12,P=0.037)。PEGAsp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长于L-Asp组[(19.26±9.41)vs(11.89±8.35)d,t=4.19,P〈0.01],PEG-Asp组重度感染(Ⅳ~Ⅴ级)发生率为26.83%,高于L-Asp组(5.71%)(χ2=9.86,P=0.002),但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感染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G-Asp治疗成人ALL的CR率及远期疗效与L-Asp相似,但后续CNSL的发生率低于L-Asp。PEG-Asp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较L-Asp长、重度感染发生率也较L-Asp高,但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感染相关死亡率。PEG-Asp可作为成人ALL一线治疗的选择。
梁家宝郭绪涛黄芬韦祁史鹏程李洁张钰冯茹刘晓力徐兵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安全性
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Ig基因重排的敏感性,分析Ig基因重排方式、各胚系基因的利用频率等。方法采用BIOMED-2引物系统扩增29例成人ALL患者Ig重链(IgH)和Ig轻链(IgL)重排基因。将PCR产物直接测序,使用IMGT/V-QUEST等生物信息资源分析B细胞-ALL(B—ALL)患者IgH和IgL基因重排类型、胚系基因片段利用及体细胞突变情况。结果24例B—ALL患者中IgH完全重排阳性率为70.8%,不完全重排为12.5%,IgK VH—JH重排为29.2%,IgK删失元件(IgK-Kde)重排为25.0%,未检测出IgL阳性重排。所有B—ALL患者Ig基因重排检出率可达100%。5例T细胞-ALL(T—ALL)患者1例检测到IgH不完全重排阳性,2例IgK VH—JH重排阳性,2例未检测出Ig基因重排。B—ALL中IgH重排优先利用的V、D、J家族分别为VH3和VH4、DH3和JH6。5例IgK重排中4例利用了VKI家族。重排基因中发生替代突变的基因占23.5%。替代突变零星散布于Ig基因全长,互补决定区中替代突变与静寂突变的比例〈1。结论BIOMED-2引物系统可以检测出绝大多数B—ALL患者的Ig基因重排,国内的临床检测资料亦然。这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为定量分析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李洁徐兵宋小燕陈国枢周淑芸
关键词:白血病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成年患者I-mfa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年患者I-mfa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发展、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AML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4例;年龄14-77岁,中位年龄32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初治AML成年患者骨髓标本I-mfa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特征、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以110例初治AML成年患者I-mfa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I-mfa基因低表达组66例和高表达组44例。在初治AML成年患者中,I-mfa基因表达水平在年龄、性别、FAB分型、外周血象、原始细胞比例、遗传学危险度分层及CD34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a基因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vs 59.1%,P=0.032)。I-mfa基因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622 d(17-1 787 d),而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8 d(14-1 80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I-mfa基因低表达组初治AML成年患者CR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其中位生存时间亦较高表达组长,提示I-mfa基因高表达AML成年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洁董慧娟郭绪涛周勇梁家宝史鹏程周淑芸徐兵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率
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中IgH基因重排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检测B细胞肿瘤患者血浆DNA标本IgH基因重排对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83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共110份血浆标本,提取血浆游离DNA,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63例初发B细胞肿瘤患者IgH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率为77.8%,而缓解病例的阳性率为27.6%,初发患者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病例(P〈0.01)。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及健康人均呈阴性结果。IgH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率与B-NHL和MM的分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无关(P〉0.05)。追踪检测16例患者显示12例初发检测阳性者治疗缓解后转为阴性,其中3例缓解后6-9个月检测血浆IgH基因重排再次转为阳性,随后此3例患者均出现临床复发,检测转阳较临床复发提前1-4个月。1例在初诊和完全缓解期间检测均为阳性ALL患者,经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转为阴性;3例检测始终阳性的患者疗效不佳,始终未获缓解。结论初治B细胞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中检测IgH基因重排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取材简便,有望用于B细胞肿瘤辅助诊断,追踪检测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李洁徐兵宋小燕陈国枢周淑芸
关键词:B细胞血浆重链基因重排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MDR1基因表达量与CD56抗原表达的关系研究
<正>目的:研究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MDR1表达量与 CD56抗原表达的关系,探讨 MDR1的表达量与 CD56抗原表达在 AML 耐药中作用及相互关系。
徐兵宋小燕王良妥李洁李琳易正山
关键词:髓细胞急性基因免疫表型
文献传递
改良国产试剂盒提取血浆DNA的方法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简便快速、成本低的提取血浆DNA的方法。方法对国产试剂盒提取血浆DNA的方法进行改良,并比较了4种方法提取的DNA的质量、所需时间及其费用。结果改良国产试剂盒提取血浆DNA的质量不仅能达到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而且与其他3种提取血浆DNA的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结论改良国产试剂盒提取血浆DNA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价格便宜,适合于大样本的血浆DNA提取。
宋小燕徐兵李洁
关键词:血浆DNA提取
实时定量PCR检测成人ALL患者ZAP70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正>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Zeta链相关蛋白-70(ZAP70)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检测ZAP70基因表达的PCR技术,定量检测73例初治成人ALL患者ZAP70基...
陈国枢徐兵宋小燕李洁郭绪涛周淑芸
文献传递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后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研究
2008年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化疗及砷剂(As2O3)序贯治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应用,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高达90%左右,70%左右患者可获长期生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作为后期巩固强化治疗是否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尚存争论。随长期生存患者的增多,APL治疗后继发第二肿瘤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报道39例AP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继发第二肿瘤情况,并对其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进行分析。
李洁徐兵刘启发孟凡义周淑芸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继发第二肿瘤长期生存患者病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