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红

作品数:4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褐飞虱
  • 4篇飞虱
  • 3篇吡虫啉
  • 3篇抗性
  • 2篇杀虫
  • 2篇杀虫剂
  • 2篇现实遗传力
  • 2篇敏感性
  • 2篇抗药
  • 2篇抗药性
  • 1篇药剂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害虫
  • 1篇替代药剂
  • 1篇农药
  • 1篇吡虫啉抗性
  • 1篇噻嗪酮
  • 1篇抗性监测
  • 1篇抗性筛选
  • 1篇抗性研究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张家港出入境...

作者

  • 4篇李文红
  • 3篇高聪芬
  • 3篇沈晋良
  • 3篇王彦华
  • 2篇陈进
  • 2篇庄永林
  • 2篇周威君
  • 1篇戴德江
  • 1篇梁桂梅
  • 1篇李永平
  • 1篇邵振润
  • 1篇黄悦
  • 1篇张久双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被引量:18
2008年
1996—2007年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8省(区)27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在1996—2002年间,江苏[江浦(JPZY)、仪征(YZZY)和南通(NTZY)]、安徽[安庆(AQNS)]、广西[南宁(GXNY)和桂林(GLNS)]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均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为0.3~3.5倍)。在2005—2007年间,监测到江苏[江浦(JPZY),2005年]和海南[陵水(HNLS),2007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达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8.8倍和19.4倍);其余种群如广西[南宁(GXNY)和桂林(GLNS)]、湖南[常德(CDTY)]、浙江[余姚(YYLJ)]、江西[新建(XJSM)]、安徽[和县(HXLY)、潜山(QSMC)]及江苏[南通(NTZY)]等地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6~9.1倍);而江西[上高(SGMS)]、浙江[兰溪(LXYC)]和湖北[孝感(XGXC)]3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2.5~4.1倍)。室内饲养22代,用噻嗪酮对1996年采自安徽[安庆(AQNS)]的褐飞虱间断筛选13代,它的LC50下降了30%,筛选前后抗性水平没有明显差异;随后连续筛选15代,抗性倍数达1157.7倍。上述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已产生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如果连续单一使用噻嗪酮,褐飞虱将具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此外,还对褐飞虱的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
李文红高聪芬王彦华庄永林戴德江沈晋良
关键词:褐飞虱噻嗪酮抗性监测抗性筛选现实遗传力
褐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对吡虫啉抗性的研究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历史上有关其危害的报道很多。近几年来,我国褐飞虱暴发危害明显呈加重趋势,近年还出现吡虫啉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开展褐飞虱对各类药剂的...
李文红
关键词:褐飞虱杀虫剂吡虫啉水稻害虫
文献传递
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被引量:34
2008年
为科学用药,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7省(区)42个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1996—2003年,除了1997年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3倍)外,苏、皖、桂3省13个种群对吡虫啉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5倍);然而,2005年苏、浙、皖、赣、湘、桂6省(区)16个大田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迅速上升,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79~811倍);2006年,除江苏通州大田种群的抗性为627倍外,苏、浙、皖、赣、湘、桂、闽7省(区)11个种群的抗性为150~322倍,比2005年有一定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暂停使用吡虫啉有关。室内用吡虫啉对褐飞虱筛选18代,其抗性由筛选前的208.3倍上升到筛选后的1110.8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414。这暗示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后,如继续使用吡虫啉防治,其抗性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还讨论了稻褐飞虱抗药性的治理策略。
王彦华李永平陈进沈晋良李文红高聪芬庄永林戴德江周威君梁桂梅邵振润
关键词:褐飞虱杀虫剂敏感性现实遗传力抗药性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被引量:36
2008年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克百威等8种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可作为替代高毒药剂的候选品种。采用稻茎浸渍法对1个室内褐飞虱种群用吡虫啉筛选23代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从筛选前的200.1倍上升至筛选后的1298.5倍(上升了5.5倍);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对氯噻啉、噻虫啉和啶虫脒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而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则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还讨论了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
王彦华陈进沈晋良高聪芬黄悦张久双李文红周威君
关键词:褐飞虱吡虫啉交互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