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守中

作品数:45 被引量:641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8篇马尾松
  • 5篇植被
  • 5篇结皮
  • 5篇干旱
  • 4篇树干
  • 4篇树干液流
  • 4篇水土
  • 4篇水土流失
  • 4篇水土流失区
  • 3篇滴灌
  • 3篇亚热带
  • 3篇叶绿
  • 3篇叶绿素
  • 3篇叶绿素荧光
  • 3篇玉米
  • 3篇植物
  • 3篇入渗
  • 3篇生物结皮
  • 3篇水文

机构

  • 33篇福建师范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45篇李守中
  • 9篇肖洪浪
  • 7篇郑怀舟
  • 6篇罗芳
  • 6篇姜良超
  • 5篇宋耀选
  • 4篇朱锦懋
  • 4篇邹怡静
  • 4篇方舟易
  • 4篇刘立超
  • 4篇李新荣
  • 4篇陈金梅
  • 4篇魏霞
  • 4篇陈世发
  • 4篇黄少燕
  • 4篇袁红伟
  • 3篇查轩
  • 3篇林培治
  • 3篇赵颖
  • 3篇仝川

传媒

  • 7篇中国沙漠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福建林业科技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07年
简要介绍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关注的主要内容和参数,重点综述了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干旱、高温、强光以及其它全球气候变化因子(CO2浓度升高、UV-B辐射等)的作用下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魏霞李守中郑怀舟朱锦懋
关键词:叶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逆境生理
黑碳添加对土壤碳矿化及有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黑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杉木凋落物为生物质在300-700℃下制备黑碳,分别将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添加到人工杉木林土壤中,进行为期28 d的室内培养。结果表明: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呈现前期(0-3 d)快和后期(3-28 d)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CO2-C累积量基本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同未施黑碳的对照土壤相比,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 H均显著提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则有所下降,但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本研究可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黑碳减少森林土壤碳排放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周嘉聪陈进斌林勇李国煜李守中
关键词:温度黑碳矿化有效养分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被引量:95
2003年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肖洪浪李新荣段争虎李涛李守中
关键词:流动沙丘水分平衡干旱区
干旱区生物防沙工程的生态水文学研究
本文以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无灌溉生物防护体系近50年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典型事例,剖析了我国干旱区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的生态水文学问题,结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讨论了生物防护体系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思路。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段,...
肖洪浪李守中罗芳周茂先
关键词:干旱区防沙治沙工程水分平衡
文献传递
不同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1
2018年
为研究不同雨强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降雨总量(30mm)一定、降雨历时不定的原则,在2种覆盖度(50%和75%)下,分析了3个雨强(0.5,1.0,1.5mm/min)对紫色土土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和75%覆盖度下,(1)雨强越大紫色土坡面产流总量和径流率越大。相同时间内,不同雨强(0.5,1.0,1.5mm/min)下的2种覆盖度产流量分别占坡面产流总量的18%,30%,52%。(2)雨强越大紫色土坡面产沙量和侵蚀率越大。相同时间内,不同雨强(0.5,1.0,1.5mm/min)下,2种覆盖度产沙量分别占坡面产沙总量的13%,33%,54%。(3)紫色土坡面侵蚀泥沙中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主要集中在<0.25,>3mm,分别占泥沙总量的74%和67%,0.25~3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占泥沙总量的30%和26%。(4)相关分析表明,雨强和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量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雨强与产沙量之间均拟合为一次线性方程;雨强与产流量之间分别拟合为一次线性方程和二次方程。研究结果为控制紫色土坡面水土流失和揭示其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
孙丽丽査轩黄少燕李守中陈世发陈世发张婧白永会常松涛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紫色土雨强水稳性团聚体侵蚀率
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探究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低效林改造(R1)、乔灌草结构(R2)、自然恢复(R3)和对照(DZ)样地,设计1.5mm/min雨强,进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入渗率等特征。结果表明:(1)3种恢复方式初始产流时间表现为R2>R1>R3,且R1、R2样地初始产流时间随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延长;(2)3种恢复方式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均表现出R3>R1>R2,且R1、R2样地径流率、侵蚀率、累积产沙量随治理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3)同一恢复年限,3种恢复方式初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减流减沙效益均表现出R2>R1>R3;(4)3种恢复方式,恢复年限对侵蚀过程的影响表现为R1>R2>R3;累积产沙量与累积产流量成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揭示典型红壤区不同治理方式的侵蚀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为典型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姚冲黄少燕查轩查轩陈世发李守中张婧陈世发毛兰花
关键词:产流产沙入渗率
桉树与杉木树干液流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在福州市宦溪镇运用热扩散法和热平衡法对桉树杉木人工混交林内的桉树(Eucalyptus sp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树干液流进行测定,采用TDR测定土壤含水量,同时对土壤、叶片水势进行测定,对比研究桉树与杉木的蒸腾耗水差异。结果表明:桉树和杉木树干液流日动态变化具有相同的昼夜节律性,均呈中午高、早晚低的单峰型变化;桉树的液流密度小于杉木的液流密度,但桉树的液流通量则大于杉木的液流通量;桉树的单木日均耗水量大于杉木的日均耗水量;桉树对水分的获取能力大于杉木。
陈金梅李守中林培治邹怡静阮夏琳方舟易
关键词:桉树杉木树干液流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微生物结皮对地表蒸发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3
2005年
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微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利用微型Lysimeter对沙坡头地区几种典型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并与水面蒸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蒸发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发育良好的苔藓结皮导致相对较少的无效降水,但在更长的时间维持较高的蒸发速率;流沙和初步发育的降尘结皮导致了较多的无效降水,但由于降水的入渗深度相对较深,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蒸发过程。
刘立超李守中宋耀选张志山李新荣
关键词:人工植被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入渗地表水面蒸发
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被引量:67
2005年
生物结皮的土壤水文过程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争议性问题。通过对生物结皮的生态调查和水文物理实验分析、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动力学试验、以及天然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分析了生物结皮对降雨渗透、土壤水分再分配和土面蒸发等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认为:(1)生物结皮层不仅降低了水分渗透速度和深度,还引起了土壤水分渗透的不稳定性,即指状流的出现;(2)生物结皮的逐年发育使土壤水分的分配格局和分配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壤水分再分配过程有明显的浅层化趋势,即生物结皮的降雨拦截作用;(3)生物结皮通过降低反射率和提高毛管作用,大大提高了土面蒸发。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固沙区的土壤水环境。
李守中肖洪浪罗芳宋耀选刘立超李守丽
关键词:生物结皮土壤水分水文过程人工模拟降雨蒸发浅层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不同恢复水平生境内先锋树种竞争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以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ionana 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恢复水平样地,构建Voronoi图确定林木生长空间和邻近竞争木,采用V_Hegyi竞争指数定量分析亚热带红壤丘陵生态恢复早期不同生境恢复阶段先锋树种竞争特征.结果显示:对象木个体竞争强度与其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随着个体胸径的增大,个体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弱.林木竞争结构和竞争强度在不同样地间具有显著差异(P <0.005),其全林分个体平均竞争强度依次为中等恢复水平样地(3.839 63)>强度侵蚀水平样地(2.315 83)>阔叶树进入样地(2.019 12)>较高恢复水平样地(1.084 75).本研究表明从马尾松占优势的针叶林阶段向针阔混交阶段的生态过程中,林木竞争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竞争在驱动群落发生演替的同时又受到群落结构变化和个体生长状况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因此针对不同生境恢复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竞争对生境恢复带来的不利影响.(图3表4参39)
王从容李守中杨贤宇
关键词:生态恢复马尾松VORONOI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