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存梅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球状活性炭
  • 3篇树脂
  • 3篇树脂基
  • 3篇磺化
  • 2篇吸附树脂
  • 2篇离子
  • 2篇离子交换
  • 2篇离子交换树脂
  • 2篇活性炭
  • 2篇交换树脂
  • 2篇CO2
  • 2篇大孔吸附
  • 2篇大孔吸附树脂
  • 1篇氧化碳
  • 1篇中孔活性炭
  • 1篇苛性碱
  • 1篇活化
  • 1篇二次活化
  • 1篇二氧化碳
  • 1篇改性

机构

  • 6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山...

作者

  • 6篇李存梅
  • 4篇王媛
  • 4篇高峰
  • 3篇李开喜
  • 2篇王建龙
  • 1篇孙国华
  • 1篇张长明
  • 1篇徐志雄

传媒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苛性碱二次活化法制备中孔活性炭被引量:2
2014年
以石油焦基活性炭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KOH和NaOH为活化剂进行二次活化,制备得到中孔活性炭。采用N2吸附、FT-IR、XPS等表征手段考察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并利用实验室自制高压吸附装置测定样品在室温下的CO2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经KOH、NaOH二次活化后样品均可产生一定数量中孔且其孔径分布变宽,样品单位比表面积的CO2吸附量均高于未处理样品。由KOH二次活化后样品吸附效果更佳,可达4.88μmol/m2.
王媛高峰李存梅王建龙李开喜
关键词:二次活化中孔活性炭CO2
用于CO<sub>2</sub>捕获的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氧化碳因具有温室效应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技术以及选择性能良好的吸附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球状活性炭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活性炭...
李存梅
关键词:球状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磺化
用于CO2捕获的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氧化碳因具有温室效应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发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技术以及选择性能良好的吸附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球状活性炭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活性炭...
李存梅
关键词:球状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
制备工艺对球状活性炭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原料,通过溶胀、磺化、炭化、活化成功制备出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研究了溶胀、磺化、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水蒸汽流量对球形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溶胀处理的树脂球磺化更充分;磺化后树脂球炭化收率显著提高。此外,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化时间的延长、水蒸汽流量的增加,球形活性炭的收率不断降低,CCl4吸附值先增后减。最佳的活化条件(850℃,0.6mL/min的水蒸汽流量活化3h)下,球状活性炭收率达到20%,CCl4吸附值可达2000mg/g。
李存梅王媛高峰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球状活性炭磺化活化
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及对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以四种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强碱性树脂D201和D280、两种弱碱性树脂D301G和D301R)为原料,经过磺化、炭化、活化处理制备了树脂基球状活性炭。采用TG、SEM、N2吸附等对球状活性炭的收率、表面形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所制球状活性炭对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磺化处理有助提高树脂球的炭化收率;得到的四种球状活性炭对CO2吸附性能良好,强碱性树脂球原料比弱碱性树脂球更具有优势,其中,由强碱性树脂球D201制得的树脂球状活性炭在30℃下对CO2的吸附量可达2.57 mmol/g;十次循环吸附之后,树脂球仍能保持很好的CO2吸附性能。
高峰李存梅王媛孙国华李开喜
关键词:球状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磺化
活性炭表面改性及其对 CO2吸附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硝化-还原法对高比表面积活性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CO2的吸附性能。利用氮吸附、FT-IR、元素分析、XPS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并通过高压吸附装置测试CO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样品对CO2的吸附量在室温下和319.15K下分别为17.72mmol/g和14.01mmol/g,比原样分别提高了49%和70%(单位比表面积吸附量的增加幅度),这可能与改性样品的表面连接了碱性较强的伯氨基等含氮官能团有关。改性样品经4轮缓和条件下的吸附-脱附循环后,吸附量未明显下降,表明改性样品仍以物理吸附为主。
高峰王媛李存梅徐志雄张长明王建龙李开喜
关键词:活性炭CO2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