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占海

作品数:53 被引量:455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24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长江口
  • 21篇悬沙
  • 15篇输运
  • 11篇悬沙浓度
  • 9篇再悬浮
  • 9篇水沙
  • 7篇悬沙输运
  • 6篇海岸
  • 6篇河道
  • 5篇沙量
  • 5篇含沙
  • 5篇含沙量
  • 4篇动力过程
  • 4篇水沙输运
  • 4篇泥沙
  • 4篇流速
  • 4篇枯季
  • 4篇长江口北支
  • 4篇沉积物输运
  • 4篇床沙

机构

  • 4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4篇南京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安徽省灵璧中...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53篇李占海
  • 15篇汪亚平
  • 14篇李九发
  • 14篇高抒
  • 9篇张国安
  • 8篇王爱军
  • 7篇姚弘毅
  • 7篇高建华
  • 6篇柯贤坤
  • 5篇陈炜
  • 5篇戴志军
  • 5篇陈沈良
  • 4篇徐敏
  • 4篇贾建军
  • 3篇沈焕庭
  • 3篇王智罡
  • 2篇冯凌旋
  • 2篇朱文武
  • 2篇郭小斌
  • 2篇蒋陈娟

传媒

  • 11篇泥沙研究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通报
  • 3篇人民长江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工程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大丰潮间带粉砂滩的潮流边界层特征被引量:10
2003年
对江苏大丰潮间带粉砂滩的潮流观测数据,运用 Karman-Prandtl 模型分析了流速对数剖面的出现频率和边界层参数 (摩阻流速与粗糙长度)。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 (101~103 s) 的平均流速对计算 u-ln z 线性关系出现频率的影响不大,而不同层位组合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流速对数剖面分布的自然因素为波浪、风、潮流旋转、表底层流向差异、滩面坡度和水流加减速等。相邻层位的流速在时间序列上存在很高的线性关系,回归直线的斜率与水层距底床的高度、粗糙长度和摩阻流速有关。涨潮阶段床面粗糙长度大于落潮阶段,涨潮阶段摩阻流速小于落潮阶段。
李占海高抒柯贤坤汪亚平
琼州海峡潮流沉积物通量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琼州海峡是连接南海和北部湾的重要海洋物质输运通道。本文通过对潮流和悬沙含量实测资料以 及海底1m处流速和海底沉积物粒度等资料数据的处理、计算和分析,首次估算获得了通过琼州海峡四塘港 -新海湾断面的年平均净悬沙输沙通量为2.0×10~10kg(向西),年净底质输沙通量为2.9×10~9kg(向 西)。研究发现悬沙输运主要发生在海峡中部深槽,中部输沙向西,近岸两侧向东,而底质输沙则主要发 生在南北两岸,中部深槽较弱。悬移质输沙和底移质输沙都是琼州海峡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形式。
李占海柯贤坤
关键词:琼州海峡
海滩碎波带悬沙浊度短期变化特征分析
2009年
基于珠江口荷包岛南湾海滩碎波带垂向上的悬沙浊度和同步实测潮位资料,本文利用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碎波带的悬沙浊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碎波带近底层和中层的悬沙浊度变化表现为周期性振荡特征,其中处于低频部分的近底层悬沙浊度周期约为中层悬沙浊度的1.25倍,但处于高频振荡部分的近底层和中层悬沙浊度变化周期基本一致.此外,近底层悬沙浊度峰值滞后于中层的悬沙浊度变化.(2)碎波带的中层悬沙浊度与潮位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且滞后于潮位变化.(3)近底层的悬沙浊度变化主要受控于波浪动力作用,而潮位变化引起的潮流作用是中层悬沙浊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张小玲戴志军闫虹李占海任杰
长江口潮差中长期变化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探讨长江口潮差的中长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法对1972—2018年该河口代表性潮位站的潮差序列(共66336个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潮差除了常见的15 d大、小潮周期外,还有变幅约19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7.5%)的0.5 a周期和变幅约16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6.3%)的18.5 a周期。月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3月和9月,极小值出现在6月和12月。年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6和2015年,极小值出现在1986年和2005年。上述潮差变化在时间上与长江口灾害性盐水入侵、悬沙浓度长周期变化以及水下三角洲冲淤转变等重大事件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认为,上述中长期潮差周期变化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今后对河口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应得到重视。
张赛赛杨世伦李鹏陈沈良李占海石学法
关键词:潮差年代际变化小波分析长江口
近期长江河口南支河道泥沙特性及河床沙再悬浮研究
2011年夏季在南支河道从小潮至大潮连续8天现场定点观测所获得近200小时的潮流速、含沙量、悬沙颗粒径等数据,在关键时刻采取河床表层沉积物样.在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认近期长江河口南支河道含沙量伴随着流域来沙锐减...
李九发李占海姚弘毅朱文武高敏
关键词:沉积物
枯季长江口南槽悬沙输运过程和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开展枯季河口悬沙输运机理研究对于揭示弱径流条件下的陆海相互作用、河口季节性冲淤和水沙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根据2018年12月18—25日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连续13个潮周期的同步流速、流向和悬沙浓度等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研究了各输沙项的特征、贡献和输运机理。结果表明,从小潮至大潮流速和悬沙浓度不断增加,由南槽上部至下部流速和悬沙浓度逐渐降低。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与平均悬沙浓度存在明显的正线性关系,但受底质空间差异影响,悬沙浓度对流速的响应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枯季期间南槽存在着中上部向陆净输沙、下部向海净输沙的空间输运格局。平流输沙和潮泵输沙是影响和控制净输沙的关键因素,二者的强度和贡献存在明显的潮周期变化和空间变化,垂向环流输沙的强度很弱,对净输沙贡献很小。南槽涨落潮输沙不对称现象明显,流速、悬沙浓度和历时都具有一定的涨落潮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现象共同调节和控制着潮周期净输沙强度和方向的时空变化。
施韩臻李占海汪亚平贾建军常洋陈雅望
关键词:长江口悬沙浓度悬沙输运枯季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1
2004年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量流速的声学仪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声强度和现场取得水样的回归关系式而获得悬沙浓度的数据。本文利用在长江口两个站位的高频观测数据 ,对现场取得的悬沙作粒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枯季长江口地区悬沙输送机制和悬沙粒度对水动力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平均流输运在整个悬沙输送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潮扩散和垂向扩散作用也是引起两站悬沙输运的重要因子 ;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刻的悬沙粒度参数的变化 ,既和海 陆转换有关 ,也和潮相变化密切相关。
高建华汪亚平王爱军李占海杨旸
关键词:ADCP悬沙浓度粒度参数长江口
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被引量:18
2006年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悬沙质量平均每小时发生2%.10%和7%~14%的变化,前者小于后者。水道与外海进行悬沙交换时,水道向外海输出悬沙,大潮周日输出的悬沙质量比小潮大2个数量级。在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过程中,大潮和中潮以再悬浮作用为主,小潮以沉降作用为主,在一个大小潮周期中,再悬浮作用强于沉降作用,水道底床发生侵蚀。再悬浮通量与流速、(τ—τCГ)/τCГ具有一定的正线性关系(τ为底部切应力,τCГ为临界再悬浮切应力)。再悬浮系数处于10—kg·m^-2s^-1量级,与(τ—τCГ)/τCГ不具有明显关系,底质沉积特征是影响再悬浮作用和再悬浮系数的重要因素。
李占海高抒沈焕庭
关键词:悬沙输运再悬浮沉降
长江河口南槽近期滩槽水沙输移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槽主要以往复流为主,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随着水深变浅,水流流速过程线存在差异,使不同区域的水流挟沙能力和输沙过程不同。输沙以平流项输沙通量为主,但潮泵作用在南槽地区泥沙输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槽出沙、浅水进沙"的输沙模式,促使南汇边滩前缘缓慢淤涨。
郭小斌李九发李占海王一斌
关键词:悬沙输移
长江河口河槽近期沉积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随着流域和河口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河槽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对河势演变和河槽冲淤均产生重要影响。依据长江河口河槽大面积表层沉积物采样和各河槽定点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河槽沉积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河槽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粒径分布纵向上呈自西向东减小、横向上自北向南减小趋势,河槽总体主槽粗、边滩细。涨落潮泥沙输运和沉降过程影响河槽纵向沉积分布特征,风浪作用强化了口门段河槽南北沉积环境的差异,北支、北港口门段河槽受到偏北方向风浪作用强烈,沉积物粗化明显。不同泥沙来源是造成河槽整体沉积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南支、南港上段表现为流域来沙的沉积特征,北港、南槽、北槽则表现为流域与海域来沙的混合沉积特征,口外沉积物对口内河槽的影响主要是为口内河槽提供细颗粒物质来源。
李一鸣张国安游博文李占海
关键词:长江口河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