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路昕
-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试论杨慎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
- 2018年
- 杨慎反对理学,提倡汉学,重视训诂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在经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建立在对"汉学"的重新认识基础上的。他要求学人回归到对经典研究的"汉学"道路上来,这种对经典研究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杨慎小学方面的丰硕成果。杨慎的经学思想主要以札记形式散在其著作的各个角落,因此对其完整的思想研究仍有大量工作待做。
- 朱路昕
- 关键词:经学汉学宋明理学训诂考据
- 俯仰与回望——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表现的徘徊意识
- 2011年
- 徘徊意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心理母题。它来自于中国人对"大道"的跂望。其表现与西方艺术中的"仰望"不同,主要体现为"远望"。"远望"也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主要视线。"远望"的视线表现在古典诗歌中,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俯仰"视角,以及徘徊摇曳的"回望"身姿。
- 朱路昕
- 关键词:远望俯仰回望
- “情”与“空”——《红楼梦》思想主旨的一体两面
- 2015年
- 《红楼梦》有"主情"和"主空"两条思想线索。"主情"即对一切生命体均抱有深切广博之爱,小说延续了晚明以来文艺"主情"路线,"主空"则受禅宗空观影响,两条线索并存于小说中。由于禅宗"于相而离相"思想及王学左派"童心"说的影响,使《红楼梦》并没有走向"空无所有"的颓废境地,而是情空一如,形成《红楼梦》思想主旨的一体两面。
- 朱路昕
- 关键词:《红楼梦》禅宗童心
- 禅是“一画”之髓——朱良志先生《石涛研究》读后被引量:1
- 2009年
- 《石涛研究》以对石涛生平行实、禅道渊源等的大量考辨为基础,对石涛《画语录》和石涛绘画作品进行了爬梳辨析,认为石涛的"一画"是一种高扬纯粹体验境界的大法,提出"禅是一画之髓"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石涛《画语录》"无法""尊受""蒙养""生活""资任"等概念进行逐一解读,指出石涛的画学思想是为了打破摹古派对画家的精神束缚。石涛的画学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南禅境界和深深的南国精神。
- 朱路昕
- 文学艺术形式美浅探
- 2014年
- 文学语词的语音调质和语词声音的节律性,会直接影响作品意义的传达,特别是诗歌中标点符号(包括诗歌中的断行和隔行等)的巧妙使用,能传达作品的情感节奏、抒发作者的心理能量,对于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也能达到言不到而意有余的作用。文学语言本身在音与义、字与词以及句子与段落等方面都在相互激荡,因而形成了一个前后完整、一脉贯通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即所谓"语境"。
- 朱路昕
- 关键词:节律性标点符号语境
- 宋画的“气”与元画的“境”
- 2016年
- 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两大高峰期,其在艺术表现上,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一个重在表现外在自然之"气",一个重在传达内心之"境"。但宋元山水画境的不同,在同期画论中没有得到系统的探讨。这可能跟当时绘画只属于"技艺"的观念相关,山水画只是文人业余趣味和生活调剂。宋元山水画境的演变,与宋明理学基本是同向、共时的发展走向。
- 朱路昕
- 关键词:山水画境界画论宋明理学
- 《庄子》超越精神的层次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本文首先对《庄子》超越精神的由来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无待"、"无用之用"、"天籁"以及"丧我"等命题 的分析,指出庄子精神探索的层次性、递进性,并依此提出庄子超越精神的最高理想是"物化"。
- 朱路昕
- 关键词:庄子
-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特质与功能
- 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画种,它的产生根源是中国人乐山乐水亲和自然的山水情结。中国人自古就有登山临水的传统,在极目远眺中体验大“道”的广大和幽微。山水诗和山水画就是山水情结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这种极目远眺的“望远”心理又...
- 朱路昕
-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技法
- 文献传递
- 陶渊明农事诗作中所见渊明思想
- 2016年
- 陶渊明的农事诗作不等同于其"田园诗",从农事诗作的角度来研究陶渊明的精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度。在陶渊明的农事诗作中,可见其亲身耕作、乐于农事,并深深体会到农人的辛苦,由此形成其对农人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情,并常引农人为同调和知己;在农事诗中,也可见陶渊明与孔孟轻视劳作的思想不同,但他对儒家思想是有矛盾的;在陶渊明农事诗作中,可见其秉持的是原始道家精神,这是与当时魏晋名士们不同的。由此可见,陶渊明晚年对檀道济馈赠"麾而去之",正是其内在刚健精神品格的表现。
- 朱路昕
- 关键词:陶渊明农事诗儒家思想道家精神
- 从儒家“王道”到禅宗“空境”:明清小说中的心学线索
- 2014年
-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 朱路昕
- 关键词:心学明清小说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