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宇

作品数:2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省脑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血管
  • 14篇动脉
  • 13篇血管内治疗
  • 10篇动脉瘤
  • 6篇颈动脉
  • 6篇出血
  • 5篇动脉瘤性
  • 5篇动脉狭窄
  • 5篇蛛网膜
  • 5篇蛛网膜下
  • 5篇蛛网膜下腔
  • 5篇蛛网膜下腔出...
  • 5篇网膜
  • 5篇下腔出血
  • 5篇膜下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弹簧圈
  • 4篇弹簧圈栓塞

机构

  • 24篇湖南省脑科医...

作者

  • 24篇曾宇
  • 22篇黄晓松
  • 21篇李远红
  • 17篇杨松林
  • 16篇谭李红
  • 14篇李萍
  • 14篇袁波
  • 10篇易艳辉
  • 10篇王艳
  • 8篇刘柳青
  • 6篇胡卫武
  • 6篇罗银利
  • 5篇于春燕
  • 4篇盛小奇
  • 2篇梁文生
  • 2篇龙先瑜
  • 1篇王照
  • 1篇龙先喻

传媒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9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正>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动脉瘤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第一...
谭李红黄晓松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袁波李远红曾宇李萍
文献传递
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患者和对照组神经影像学和超声资料,探讨其脑血管病变特点,以尽早进行干预,预防再发或加重。方法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10例和对照组9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全部行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部血管彩超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TCD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责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脉冲指数增高(P<0.05),提示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颅内血管床阻力升高,血流供应减少。结论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已经发生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管壁的改变。
曾宇黄晓松王艳李远红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
50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宽颈破裂动脉瘤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的50例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探讨支架辅...
黄晓松谭李红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曾宇李萍李远红罗银利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黄晓松罗银利曾宇李萍李远红胡卫武
关键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支架置入术
老年性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研究背景 脑梗塞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文献报道约25%的脑梗塞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能通过栓塞或引起大脑半球低灌注而增加缺血...
黄晓松谭李红杨松林曾宇袁波李远红胡卫武于春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病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曾宇杨松林黄晓松李远红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
50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宽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的50例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探讨支架辅助微...
黄晓松谭李红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曾宇李萍李远红罗银利
2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异常的膨大,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动脉瘤一旦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第一次出...
谭李红黄晓松杨松林易艳辉刘柳青王艳袁波李远红曾宇李萍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出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在不同时间予TCD测定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于治疗前后观察头部CT进行血肿及脑水肿体积对比;对实验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生存率及恢复良好率提高(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Vm于7、14d检测均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PI指数高于非亚低温组(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曾宇龙先瑜黄晓松李萍
2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自200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的200例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探讨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
黄晓松谭李红杨松林龙先喻易艳辉袁波曾宇李萍李远红刘柳青于春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