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麻醉
  • 15篇手术
  • 6篇动脉
  • 6篇麻醉处理
  • 6篇病人
  • 5篇地震
  • 5篇心脏
  • 4篇体外循环
  • 4篇主动脉
  • 4篇外循环
  • 3篇心内直视
  • 3篇灾区
  • 3篇直视
  • 3篇手术病人
  • 3篇外科
  • 3篇现场急救
  • 3篇麻醉期
  • 3篇急救
  • 2篇地震灾区
  • 2篇动脉瘤

机构

  • 3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作者

  • 34篇方平
  • 30篇杨天德
  • 26篇陶军
  • 24篇黄河
  • 19篇杜智勇
  • 19篇钟河江
  • 18篇李洪
  • 18篇谭虎
  • 11篇吴悦惟
  • 10篇包晓航
  • 10篇陈祥瑞
  • 9篇吴悦维
  • 9篇黄静
  • 5篇史忠
  • 4篇张晓东
  • 3篇罗刚
  • 3篇李永旺
  • 2篇谭丹
  • 2篇张小东
  • 1篇王卫东

传媒

  • 26篇重庆医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2”地震伤员空运后送的思考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总结汶川大地震灾区伤员急救和空运后送的组织管理经验,为各种突发灾害时组织伤员的急救和空运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医疗队在汶川县映秀镇组织急救和空运113名伤员的管理经验。结果全部伤员经现场急救后,乘直升机安全飞抵目的地。结论科学救治分类、有力指挥协调是确保伤员急救和空运后送工作有序运行的关键。
陶军邓明德黄河方平
关键词:伤员空运地震
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应用0.75%盐酸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试验组应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景胜吴悦维包晓航方平张晓东钟河江陶军杨天德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下腹部
胰腺和胰肾联合移植术的麻醉处理
2003年
黄河杨天德史忠钟河江吴悦惟方平谭虎
关键词:麻醉胰肾联合移植术
42例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与救治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与抢救方案。方法对麻醉期间42例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可能原因和复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氧(19.1%),失血性休克、低血压(16.7%),高血压心肌缺血(11.9%),迷走神经反射(9.5%),低血钾(7.1%);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2例早期死亡,30例心脏复苏,24例脑复苏未留任何后遗症,抢救成功率为57.1%;在抢救过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8例,呼吸衰竭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4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麻醉期间缺氧和大出血是心跳、呼吸骤停的重要原因,正确的复苏方法加上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杨天德陶军吴悦维李洪杜智勇黄河钟河江方平谭虎黄静包晓航张晓东陈祥瑞
关键词:心跳呼吸骤停并发症
地震灾区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
2008年
简要综述了地震灾区受伤人员的现场急救的组织、救治方法,强调了受伤人员心肺功能维护、液体复苏、受压肢体的处理和骨折的固定等措施,特别是对于受压时间长、感染严重、坏死明显的肢体在解压前应用止血带暂时阻断血流,先输入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和其他液体进行液体复苏,待清创、减张后再缓慢恢复血运,避免酸性代谢产物、钾、毒素等大量回流造成循环衰竭和心搏骤停。
方平黄河杨天德
关键词:地震创伤现场急救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以及凋亡细胞数量变化、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3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30只(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经腹腔按200U/kg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200U/mL),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观察时相点为2,6,12,24,48h,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数量情况,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结果:6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细胞的计数:生理盐水对照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正常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减少犤(268.6±44.5)个/视野,(240.8±22.5)个/视野,(201.8±30.7)个/视野,(337.3±45.3)个/视野,t=2.845~5.587,P<0.01犦,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增加犤(286.7±33.8)个/视野,(271.9±30.4)
方平黄静杨天德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再灌注神经元
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麻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 (LVEDD >70mm)瓣膜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本科为5 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患者施行麻醉的有关情况。该组患者术前平均LVEDD70~ 1 0 8(82 .6± 9.3)mm ,术前心功能分级 (NYHA1 )心功能Ⅲ级 4 2例 ,Ⅳ级 1 6例 ,采用小剂量咪唑安定 (1~ 2mg)、氯胺酮 (1 5~ 2 0mg)、芬太尼 ((0 .0 5mg)、万可松多次给药 ,复合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作麻醉诱导 ,术前用GIK溶液、术中用 1 ,6 二磷酸果糖作心肌保护 ,用多巴胺、硝普钠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维护循环功能。结果 全组病人麻醉诱导平稳、无血流动力学的较大紊乱 ,手术后严重低心排死亡 2例(3.4 5 % ,2 / 5 8)、总死亡率为 8.6 2 % (5 / 5 8)。结论 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
方平杨天德陶军吴悦惟李洪杜智勇黄河钟河江谭虎
关键词:巨大左室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麻醉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附20例病例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总结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科 1 996年 1 2月~ 2 0 0 3年 3月 2 0例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前准备、麻醉诱导方法、循环功能维护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该组病人麻醉前心功能分级 (NYHA1 )心功能Ⅲ级 8例 ,Ⅳ级 1 2例 ,心源性休克 4例 ,采用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万可松多次给药 ,复合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作麻醉诱导 ,术中用GIK溶液或二磷酸果糖作心肌保护。结果 该组病人麻醉诱导基本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术后低心排4例 (2 0 .0 % ,4 /2 0 ) ,1例肾功能不全 (5 .0 % ,1 /2 0 ) ,2例呼吸功能不全 (1 0 .0 % ,2 /2 0 ) ,3例死亡 (1 5 .0 % ,3/2 0 )。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麻醉前心血管功能的维护、对循环干扰小的麻醉诱导、术中心肌和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以及术后的呼吸。
黄静杨天德陶军杜智勇吴悦惟陈祥瑞李洪黄河钟河江方平谭虎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急症体外循环麻醉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80例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 ,其中 1 7例法四根治术、2 3例瓣膜置换术、4 0例房缺或室缺修补术 ,观察术前及术后 2 4h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法四组、瓣膜置换组及房室缺组术后 2 4h血清CPK ,CKMB ,LDH ,AST显著高于术前对照水平 (P <0 .0 1 )。
杜智勇杨天德陶军方平
关键词:浅低温心肌酶谱不停跳
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总结和探讨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1 3例降主动脉缩窄患者在控制性低温及降压麻醉下行降主动脉缩窄矫正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成功并建立各种监测后行体表降温 (鼻咽温 33~ 34℃ )。术中同时监测上肢及下肢血压 ,并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以控制血压在适当范围内。结果 麻醉诱导及阻断主动脉前上肢收缩压维持在 90~ 1 2 0mmHg(1mmHg =0 .1 33kPa) ,下肢收缩压 80~ 1 0 0mmHg。阻断主动脉时间 1 5~ 4 2min。阻断主动脉期间上肢收缩压波动在 1 1 0~ 1 30mmHg之间 ,下肢收缩压 4 0~ 4 9mmHg(1mmHg =0 .1 33kPa)。开放主动脉后上肢血压无明显降低 ,下肢血压迅速回升 ,但较上肢血压低 7 5~ 1 1mmHg。结论 降主动脉缩窄矫正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在于适当的低温和控制性低压 ,并应注意防止急性心衰、心跳骤停。
陶军杨天德杜智勇钟河江谭虎方平
关键词:麻醉主动脉缩窄控制性降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