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血管
  • 10篇血管造影
  • 10篇造影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造影术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影像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CT血管造影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模型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机构

  • 12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长沙市中心医...
  • 4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海安县人民医...
  • 1篇海安市人民医...

作者

  • 18篇房文皓
  • 12篇吕发金
  • 8篇张丽娟
  • 4篇李琦
  • 4篇谢鹏
  • 2篇展群岭
  • 2篇谢惠
  • 2篇张亚林
  • 2篇李咏梅
  • 2篇蒋孝先
  • 2篇姚景江
  • 2篇张亚林
  • 1篇贺亚琼
  • 1篇贺素军
  • 1篇覃川
  • 1篇李丹
  • 1篇刘孝臣
  • 1篇邹高伟
  • 1篇张志伟
  • 1篇吴平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内分泌外科杂...
  • 1篇第三届放射青...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HU,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容积再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及MRI特征性影像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资料,1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余10例中5例仅行CT检查,另5例仅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境界清,胰尾11例,胰头6例,胰颈4例,胰体2例;囊实性18例,实性4例,囊性1例;其中12例有出血,9例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为乏血供,增强后实性区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囊性区无强化,均无主胰管扩张。结论:SPTP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临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刘孝臣周建军房文皓许亚春刘荣伟
关键词: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体层摄影术
Willis环解剖变异的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通过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Willis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方法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VCTDSA检查的174例患者资料,观测Willis环各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形态、大小,Willis环的完整性及Willis环穿支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①Willis环动脉发育不良各段均有发生,按发生率不同依次为L-PCoA(20.1%)、R-PCoA(16.1%)、R-ACA A1(13.8%)、R-PCA P1(9.2%)、ACoA(7.3%)、L-PCA P1(6.3%)及L-ACA A1(3.4%),动脉缺如以R-PCoA(54.6%)、L-PCoA(52.3%)、ACoA(15.8%)为高。②174个Willis环中,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55.8%,前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29.8%,具有完整形态Willis环的仅占9.2%。③174个Willis环清楚显示穿支血管17支,平均直径0.82 mm。Heubner回返动脉26支,平均直径0.94 mm。结论VCTDSA对Willis环显示完整、清晰,多角度显示能发现Willis环的各种变异,并显示Willis环穿支小血管。
房文皓吕发金张丽娟谢鹏李琦
关键词:WILLIS环CT血管造影术X线计算机三维重建
血管模型管径阈值调节测量与自动测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用64层螺旋CT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AVA)分别测量血管模型管径,评价两种方法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建立9个密度递增的血管模型,置于9种不同密度的介质中;游标卡尺测量血管模型标准内径;CT扫描后图像行VR重组,根据血管模型内CT值调节VR图像显示阈值,进行阈值调节测量血管模型内径,后用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比较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管径大小的差异。结果:阈值调节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0.71±0.08mm,与真实内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2.15±0.41mm,与真实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血管模型内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血管模型管径测量中,阈值调节测量法较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更准确、更能反映真实内径大小。
谢惠吕发金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覃川
关键词:血管血管造影术
减影CTA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减影CTA中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接受脑血管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并比较常规CTA和减影CTA中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血管径线差异。结果根据常规CTA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均小于常规CTA测值(P均<0.05);分别根据各自图像中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常规CTA和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减影CTA中采用阈值测量法测量血管径线准确、可靠,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房文皓张亚林邹高伟贺素军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减影技术
头部运动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吕发金谢鹏房文皓李琦张丽娟李咏梅
关键词: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2004年WHO将其分为经典型和上皮样型,最常见于肾脏,其次为肝脏,经典型AML具有较多脂肪成分容易诊断,而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HEAML)含少量脂肪或不含脂肪,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具有恶变潜质,预后尚不明确,误诊率较高,国内系统报道较少,大部分为个案报道.
刘孝臣徐鹏举胡国祥房文皓吴平沈春林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肌脂瘤误诊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外,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吕发金张丽娟房文皓李琦李咏梅谢鹏
关键词:减影CTA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靠性研究
第一部分:CT血管造影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参数、图像后处理技术中手动及自动血管测量分析/(vessel analysis...
房文皓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阈值窗位CT血管造影WILLIS环阈值
文献传递
MSCTA在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颈动脉夹层(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DSA证实的CAD患者的两种影像学资料。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颈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8.8%,阳性预测值为93.7%,阴性预测值为99.4%,符合率为98.5%。MSCTA以"双腔征"最多见,12例(占42.9%),DSA以线样征多见,15例(占52%),结论 MSCT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颈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房文皓吕发金张亚林姚景江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颈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