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户刚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血小板
  • 1篇软骨
  • 1篇软骨分化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联合培养
  • 1篇桡骨骨折
  • 1篇物理治疗
  • 1篇物理治疗技术
  • 1篇细胞
  • 1篇纤维蛋白
  • 1篇脉冲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细胞
  • 1篇基质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共同培养技术
  • 1篇骨髓
  • 1篇骨髓基质
  • 1篇骨髓间充质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卫星测控...
  • 1篇解放军总后勤...

作者

  • 3篇户刚
  • 2篇毕龙
  • 2篇刘建
  • 1篇樊俊俊
  • 1篇吕荣
  • 1篇郝赋
  • 1篇孟国林
  • 1篇魏琳岚
  • 1篇吴拮
  • 1篇靳宇飞
  • 1篇王春梅
  • 1篇裴国献
  • 1篇何树
  • 1篇李富航
  • 1篇段春光
  • 1篇王军
  • 1篇李丹
  • 1篇周翔
  • 1篇李静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兔心脏采血制备PRF,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分离培养兔BMSCs,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为PRF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诱导培养21d后,对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成软骨鉴定染色(甲苯胺蓝、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软骨相关基因表达检测(Ⅱ型胶原、Aggrecan、SOX9)。结果:PRF组和阳性对照组中BMSCs经诱导后,细胞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多角形、圆形;甲苯胺蓝、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Ⅱ型胶原、Aggrecan、SOX9基因表达水平均较高,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空白对照组未见相关分化现象。结论:PRF在体外可促进兔BMSCs成软骨分化,可作为自体生物材料,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雍志军贾帅军韩林章周翔户刚郝赋刘建
关键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体外联合培养体系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OB)与内皮细胞(EC)体外联合培养的影响. 方法 分别建立BMSCs来源的OB与EC单独培养体系,以及按2∶1的比例体外直接或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各培养体系细胞内同时加入1×10-8 mol/L P物质(n=6),对照组:各培养体系不添加P物质(n=6).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骨钙素(OC)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两组不同培养方式细胞功能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时细胞G1期减少,G2/M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细胞ALP增殖活性[(2.877 ±0.188)、(3.053±0.179)、(4.345±0.305)]及OCmRNA的表达量[(1.682±0.155)、(3.188±0.213)、(3.720 ±0.1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0.233)、(2.842±0.120)、(3.220±0.191);(1.360±0.141)、(2.272±0.143)、(2.507 ±0.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单独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和OC mRNA的表达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及OC mRNA的表达量较OB单独培养明显增高,且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MSCs来源的OB与EC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P物质可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OB的增殖与活性.
李富航靳宇飞毕龙樊俊俊户刚裴国献
关键词:P物质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技术
体外不同强度脉冲压力刺激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脉冲压力刺激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为选取合适的压力刺激强度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构建5mm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术后正常喂养,不进行体外脉冲压力刺激;实验组于术后第4天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体外脉冲压力刺激持续至术后4周,1次/d,30min/次。脉冲频率为15Hz,并按照压力强度分为15—7kPa组,8-10kPa组,11~13kPa组。术后4周取材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以评价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4周标本大体观察:8—10kPa组桡骨缺损处新生骨痂较其他3组明显偏多。术后4周x线片示4组骨缺损区均被大量高密度影填充,8—10kPa组已基本形成完全骨性连接,其他3组骨缺损区仍可见较多低密度间隙。术后2、4周x线片.dicom原始数据分析显示8—10kPa组骨缺损区x线灰度值最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Lane-SandhuX射线评分8-10kPa组最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VanGieson染色结果显示:8—10kPa组骨缺损区已有大量新生小梁骨完全填充,骨缺损两断端已基本形成完全骨性连接,其他3组骨缺损区有较多新生骨,其间尚存在许多纤维软骨团,骨缺损两断端未形成完全骨性连接。结论体外脉冲压力在8。10kPa范围内对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户刚何树毕龙刘建王春梅李丹吕荣王军段春光孟国林吴拮李静魏琳岚
关键词:桡骨骨折物理治疗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