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万宏

作品数:24 被引量:450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8篇有机碳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水体
  • 4篇土壤有机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总有机碳
  • 4篇污染
  • 4篇CO
  • 3篇生物量碳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培肥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量碳
  • 3篇物量
  • 2篇地带性

机构

  • 19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24篇戴万宏
  • 5篇黄耀
  • 5篇俞佳
  • 4篇刘军
  • 4篇王益权
  • 4篇石玲
  • 3篇武丽
  • 3篇赵磊
  • 2篇李雷
  • 2篇鲍家泽
  • 1篇周明亮
  • 1篇曹玉红
  • 1篇储昭升
  • 1篇王波
  • 1篇周守标
  • 1篇高思佳
  • 1篇刘晓青
  • 1篇周成
  • 1篇王文婧
  • 1篇孙静静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环境科技
  • 1篇黑龙江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宣城红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安徽宣城农地、林地和荒地红壤,通过室内分析和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其与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利用方式红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在表层最高,随土层加深明显递减;微生物量碳含量大小顺序是农地〉林地〉荒地;农地、林地和荒地红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比率分别为3.58%~5.34%、2.36%.4.52%和0.76%~1.83%;3种利用方式红壤的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8周恒温培养过程中,红壤微生物量碳前4周上升,第3、4周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红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拟合。
石玲戴万宏
关键词:红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
大阳垾城市湿地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预警评估被引量:7
2013年
对芜湖市大阳垾城市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及底泥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根据土壤背景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并对土壤及底泥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预警评估。结果表明:土壤及底泥中Zn、Pb、Cd、Ni和Cr的含量均超过了土壤背景值,其中Pb含量高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值40%,Cd含量高于国家土壤二级标准值173%;Cu、Zn、Pb、Ni和Cr等5种元素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交通污染源;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态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地(IER=4.27)和湿地(IER=4.00)土壤属于中警,水稻田、水体底泥和荒地土壤属于轻警,菜地属于预警。分析显示大阳垾城市湿地公园土壤及底泥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
王波冯昌伟刘晓青周守标戴万宏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土壤重金属
安徽省几种主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研究了安徽省4种主要类型土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红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剖面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剖面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土壤层次加深而依次递减;表层土壤SOC含量顺序为: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红壤,DOC含量顺序为: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红壤,MBC含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红壤>水稻土。DOC和MBC分别只占SOC的4.92%~18.97%和1.86%~5.68%。土壤SOC,DOC与MBC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者之间的相关性均分别达到了10%,5%或1%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石玲戴万宏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芜湖市区主要湖泊水体总有机碳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芜湖市区几种典型地面水体总有机碳(TOC)含量。结果表明,市区景观水体镜湖和九连塘湖水中TOC含量分别为16.9±8.2和23.2±4.8mg/L;市郊自然河塘水中TOC含量在晴天和降雨后分别为35.9±22.6和24.5±3.2mg/L。两类水体中TOC含量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市政绿化冲洗水及田间沟渠漫溢水的排入,降雨对河塘水TOC有明显的稀释作用。
俞佳戴万宏鲍家泽
关键词:总有机碳影响因素
地点因素对中国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英文)
2006年
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的886个典型地带性土种剖面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点因素(土纲、质地、海拔、酸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点因素显著影响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地点因素对耕作土壤表层有机碳的影响明显强于非耕作土壤;地点因素分别解释耕作土壤和非耕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变异的24.7%和48.5%.耕作土壤和非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所不同.
戴万宏黄耀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带性土壤方差分析
干燥和重新湿润过程引起土壤CO_2激发释放的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应用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壤CO2激发释放及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不经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其CO2释放过程可以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k0t)描述;干燥和重新湿润处理过程能够引起明显的土壤CO2激发释放,这是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壤呼吸激发效应(一级反应)和土壤基本呼吸(零级反应)相互叠加的结果,可以用两库叠加模型Y=at+A0(1-e-kt)很好描述。本实验条件下扰动、干燥和重新湿润引起的土CO2净激发释放量为23.05~59.90mgCO2-C·kg-1,主要与不同培肥措施长期实施造成的土壤性质和肥力差异,特别是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戴万宏王益权黄耀刘军
关键词:土壤动力学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被引量:6
2008年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农地、林地、荒地)下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最高,均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5.23%-13.45%和3.09%-8.82%之间波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影响很大,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荒地含量最低;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林地<农地<荒地,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农地<林地<荒地.腐殖酸含量变化与总有机碳具有一致性.
石玲戴万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大工山古铜遗址区矿区土壤对铜的吸附特性研究
2013年
研究了大工山古铜遗址区矿区土壤对铜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遗址区土壤对铜的吸附等温线大多为"L"型等温线,即土壤对铜的吸附量随吸附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平衡浓度较低时,土壤对铜的吸附量随平衡浓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随平衡浓度的逐渐增加,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增加变慢。土壤对铜的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来描述,其中Freundlich方程优于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
孙静静戴万宏俞佳
关键词:重金属
蚯蚓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了解土壤中蚯蚓活动与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降低重金属对土壤生物的毒害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就土壤中蚯蚓对重金属的累积效应以及利用蚯蚓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从材料选择、评价方法及蚯蚓对重金属影响机理等3个方面综述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化学行为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周明亮戴万宏曹玉红
关键词:蚯蚓重金属化学行为生物有效性
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被引量:26
2009年
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恶化加剧,严重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巢湖污染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需要从流域整体着手,实行控源、生态修复、湖泊管理相结合,坚持走湖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是多管齐下控制污染源、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实行湖泊治理与管理相结合、建立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管理和治理的信息库。
李雷戴万宏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巢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