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钺

作品数:1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国语
  • 2篇新诗
  • 2篇油滑
  • 2篇语言
  • 2篇文学革命
  • 2篇黎锦熙
  • 2篇国语运动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敌意
  • 1篇姓氏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格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意图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学问
  • 1篇语言文学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青年政治...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徐钺
  • 2篇李有兰
  • 1篇刘正薇
  • 1篇叶晓阳
  • 1篇戴潍娜
  • 1篇刘奎
  • 1篇郁陈
  • 1篇苏画天
  • 1篇陈庆
  • 1篇王东东
  • 1篇夏澍

传媒

  • 2篇诗林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江南(诗)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文学评论
  • 1篇诗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江汉学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徐钺的诗
2008年
徐钺
关键词:房子姓氏分娩名字种子敌意
文学革命时期的“国语”与“白话”——以胡适与黎锦熙为中心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革命"的参与者及以黎锦熙为代表的"国语运动"的参与者的历时言论和事后追述进行考察,说明: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是由"白话"和"白话文学"作为核心的,在历时进程中,它逐渐借助了"国语"和"国语运动"的话语资源,以实现自己根本的社会功能上的诉求。"国语运动"则以实现民族共通语的标准确立为目标,其要求确定一种标准语音和设立汉字注音规范,这与推行白话文其实并无必然联系。1916年至1920年"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呈现的"双潮合一("黎锦熙语)之势,是其资源互相借助的结果;而二者在此之后的分流,以及参与者的不同叙述,则是由其态度和目的指向之不同所决定的历史必然。
徐钺
关键词:文学革命白话文学黎锦熙国语运动话语资源
孤独,陌生,及“沉默的意义”
2017年
在我的印象中,胡桑诗歌中的主体形象大多是单数的,即便他有时会使用复数代词来进行指称。而这一情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来源于其主体相对的孤独——或者更准确地描述,主体夹杂在众多他者之中的孤独。
徐钺
关键词:孤独沉默
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诗歌专辑被引量:1
2012年
徐钺叶晓阳刘正薇区永曦苏画天杨柳青青叶谈冯倩丽李有兰卢铮张博骁舟子
关键词:五四文学本科生中国语言文学中文系石头
历史“时感”中的“希望”与“控诉”——论1945—1948年间穆旦诗歌创作的精神指向与矛盾
2015年
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穆旦的诗歌创作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峰。但此后不久,诗人却停滞了诗歌写作一年多,专注办报,直至1947年初再次提笔,写作《时感四首》并开始又一段较集中的创作。就书写内容来看,穆旦在这几年间的写作大多可用"时感"来概括,但却并不仅仅是与某一具体时段的社会历史现实相关,也与其对战争的回忆及对"战后"的想象相关。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从在"大后方"祈盼新生活的"小职员"到北返、去沈阳创办《新报》、再到1947年重新提笔时,诗人的"时感"中大约怀有了这样一种焦虑和质疑:历史是否在循环?当抗战胜利前后诗歌创作中表达的对未来祈盼部分落空,"战后"中国又回到"战时",穆旦在此时不断生发的"希望"与"控诉"之间既构成了一种矛盾,也构成了战时中国新诗作者一种深刻的、源于经验自省和历史思考的痛苦声音。
徐钺
关键词:新诗国共内战抗日战争
北大、中国人大、首师大校园诗人作品选
2013年
王东东徐钺刘奎郁陈李有兰戴潍娜陈庆夏澍王琦马赛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女画家博士研究生校园诗
语言问题,还是文学问题-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分合
徐钺
关键词:文学革命国语运动黎锦熙
1947至1948年间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构成及其论争
2016年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新诗的诸多作者都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地域流动,新的文艺状貌和阵地在重新构成。其中,1947至1948年间创办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集合了一群所谓"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尽管受到了诸如"七月派"等的猛烈攻击,但这批主要被称为"中国新诗"派的诗人们还是通过创作实绩及袁可嘉等的理论推动,构成了现代主义新诗较为明晰的面貌。在国共内战的关键阶段,其"现代主义话语"于当时政治与艺术的诸多分歧、争论及多有轻率的批评中,一直尝试着确立自身的时代立场,试图提供"民主"的、"多元化"的诗歌声音。
徐钺
关键词:新诗现代主义《诗创造》
秋日
2014年
钢琴 海滨城市的下午,日光 在空调低沉的抱怨声中衰减 像镇定之后的癔症病人 晚报过早地送到,洗净的蔬菜 还在塑料盆里谈论价格 妻子还没回来 隔壁在放霍洛维茨,在他 刀头面朝的方向 心跳很轻。
徐钺
关键词:霍洛维茨
论“油滑”: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格及叙事结构方式被引量:2
2012年
在《故事新编·序言》之中,鲁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㈨这里所说的,是小说集《呐喊》的最后一篇《不周山》。这篇小说本是写女娲补天及造人的伟业,笔到中途,却突然出现了所谓“古衣冠的小丈夫”等与原本的叙事结构及叙事意图全无关系的内容。鲁迅随后对此解说道:“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徐钺
关键词:鲁迅作品叙事意图油滑修辞格女娲补天小说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