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改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文学
  • 3篇新文学
  • 3篇主义
  • 3篇共产党
  • 3篇白话
  • 2篇新文学运动
  • 2篇学史
  • 2篇政治
  • 2篇直面
  • 2篇中国文学
  • 2篇史沫特莱
  • 2篇同路人
  • 2篇文学革命
  • 2篇文学史
  • 2篇文学运动
  • 2篇路人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国民党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机构

  • 13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西北师大

作者

  • 22篇徐改平
  • 1篇贾海生

传媒

  • 3篇文学评论
  • 3篇学术界
  • 3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河北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晋东南师范专...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 1篇语言与文化论...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圣人的事业,凡人的情怀──《尝试后集》与胡适的情感世界
2001年
《尝试后集》收录了胡适《尝试集》外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更多诗篇则是从胡适日记、遗稿中辑录的,当时未曾公开发表。这些诗歌是胡适的抒情谴怀之作,展示了胡适特殊的情感世界。从《尝试后集》看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我们对胡适思想和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徐改平
关键词:情感世界
独立不羁的风姿——王彬彬论
2019年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文坛的王彬彬,之所以锋芒毕露,既有师承与自我塑造的原因,更有他明确地以鲁迅为仿效对象的关系。因为尊崇鲁迅,他自觉继承了新文学的启蒙传统,批评通俗文学作家及为其张目者;因为尊崇鲁迅,他更积极地进行恢复鲁迅真实面貌的工作,主要是去除官方强加在他身上的革命家色彩。青年期的王彬彬单纯地以偶像鲁迅的标准写作时,对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有过很不恰当的评价,但2003年时他就有所醒悟并体现在写作中;当王彬彬发现著名的研究鲁迅专家汪晖,以鲁迅杂文为工具宣传其新左派主张时,写下了批评其著作涉嫌抄袭的文章,引起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王彬彬最新的文章,已能直面其偶像的不足,代表了他尊崇鲁迅的新高度。他的大量学术散文,呈现了历史的复杂多样性,皆属开卷有益之读物。
徐改平
关键词:尊崇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萧红自叙传类作品浅析
2019年
萧红早期自叙传类作品的批评锋芒始终指向她的亲生父亲。因此,她离家出走的性质只能是反抗专制父权,而非反抗包办婚姻。她最初的幼稚笔墨还或明或暗地批评过帮助过她的朋友,这是萧红“少于世故”的体现;以《商市街》为代表的叙述二萧故事的篇章,多数正面描述了萧军的形象,个别涉及情感纠葛的散文中,萧红都对萧军多方维护,体现了她对这份爱情的珍视。1937年发表的组诗《沙粒》,作为萧红直面二萧之间存在严重问题的文字,第一次少了为萧军辩护的痕迹,但生活中的萧红还是迈不出离开对方的步伐。一年后,在山西的路上,目睹着萧军把打游击的夙愿与献殷勤的新动向有机结合在一起时的新情况,萧红这才下定决心,刻意培养与端木篡良的感情,后来在不期然与萧军相见时,率先挑明分手意向。二萧分手及更早的离家出走后遭遇的最痛苦的事件,都没有出现在萧红的笔端下,这是作家对自我的有意识保护。《沙粒》发表后,萧红不再写事关真实自我经历的文学作品,这是她走向成熟作家后的有意选择。
徐改平
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
<正>如何定位晚年鲁迅,在21世纪初的中国大陆居然又成为一个话题。此前的半个多世纪,一般认为晚年鲁迅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是势所必至水到渠成之事,顺理成章乃至于必不容反对者有丝毫质疑之事。然而,世间有许多事往往发生在对某些势所...
徐改平
文献传递
略论史沫特莱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被引量:2
2018年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为组建民权保障同盟之初就另行组建核心小组,以之作为操控团体的工具;其次,试图利用胡适和杨杏佛等人视察北平监狱的事件,为其早就掌握在手的控诉书之公开发表背书;第三,知悉胡适不能有效利用后,在发动蔡元培、林语堂及杨杏佛等向胡适做各种解释均无效后,在同盟会议上提议开除胡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的实质是胡适与宋庆龄及史沫特莱们的政治理念不同,在此事件中,史沫特莱基于儿女私情欲利用胡适做党派斗争棋子的打算因对方的一系列公开表态而落空后,双方就此绝交;杨杏佛由不知情地被利用到甘心为同盟说谎的转变说明,国民党党员杨杏佛与独立知识分子胡适作为老朋友在事关党派利益时因各自亮明政治立场以致友情几乎中断;蔡元培及林语堂则在洞察同盟运作不透明后各自以提前离场的方式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分手;只有鲁迅自始至终参与上海同盟的各类公开活动并由此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结下深厚的友情。
徐改平
关键词:史沫特莱
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被引量:3
2010年
加盟"左联",是鲁迅思想左倾的标志性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就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鲁迅与"左联"这样的左翼团体的关系具有虽结盟却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鲁迅的左倾首先体现在对以胡适为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评上,这在显示鲁迅对胡适等人从政治诉求到基本人格严重隔膜的同时,也显示出现实中尖锐的政党对立已经全面渗透到知识分子阶层。其次,鲁迅的左倾也体现在对国民党当局的批判中。鲁迅对当局的批判与当时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也还有一定距离。晚年鲁迅的定位,只能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正是这一定位决定了当初鲁迅的加盟"左联","左联"成立后不久,鲁迅就与其中的部分人士产生隔膜,但双方都力争维持着同盟关系。不过,双方都郁积着诸多不满,最终导致了"左联"结束时以不欢而散宣告同盟关系的破产。
徐改平
鲁迅与梅兰芳被引量:6
2011年
1924年与1934年,鲁迅前后两度撰文批评梅兰芳,着眼的都是梅兰芳身后的社会大舞台,梅兰芳及京剧事实上成为鲁迅担心国人沉溺于幻想中自大的象征而成为其批评的对象,寄寓着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的年代里的沉痛思考。由于鲁迅对梅兰芳及京剧艺术的严重隔膜,使得他的有些具体论断既不符合梅氏艺术的实际,也不完全契合艺术规律,故而不可能得到梅兰芳及其追随者的认可,但由于当代中国独特国情的关系,却被某些鲁迅研究者奉为艺术的金科玉律而辩护不已。
徐改平
关键词:京剧艺术启蒙思想家艺术规律追随者
“学”随“术”变的当代传统——以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为例
2009年
"‘学'随‘术'变"不仅是中国经学史的特点,同样也渗透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如果对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这一特点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本身就是"胡适思想批判"的产物,紧密追随政治形势进行的鲁胡比较工作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整个80年代,学术界逐渐改变一味尊鲁贬胡的习惯,在逐步祛除强加在胡适身上的不实之辞的同时,也褪去鲁迅身上附着的政治釉彩。90年代以来,研究界更趋向多元化,对胡适的渐进式改良有了更多的认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迁的大致脉络在鲁胡比较研究的课题中隐约可见。
徐改平
关键词:学术独立
鲁迅是宋庆龄与史沫特莱断交的导火索?!
2021年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中介入中国政治斗争最深的人,她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较早结识的外国革命朋友之一,一度任其秘书。多部研究宋庆龄的书籍都声称,1936年春夏之间,宋在上海登报宣布史沫特莱不再担任其秘书,但都没确指究竟是何刊何期登载过该声明。在四处寻觅均不得要领的情况下,笔者一度怀疑,是否确实存在过此事,最后,意外地在张威的论文《史沫特莱的若干历史疑案》里找到了线索。
徐改平
关键词:史沫特莱宋庆龄中国国民党导火索
鲁迅与陕西易俗社
2019年
1924年7月7日晚,鲁迅与其他受邀赴西北大学暑期学校演讲的同行者一道向西安进发,先坐火车,后坐船及汽车,14日下午到达目的地,在西安的讲学及游览结束后,鲁迅8月4日动身返京,12日晚到家。这是鲁迅唯一一次受邀外地讲学,期间,他在西安待了21天,而往返路途就用去了19天。
徐改平
关键词:易俗社目的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