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力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渊源及其文化超越精神被引量:2
- 2015年
- 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底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原型,先秦楚文化中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庄子》的悲剧风格;宋代以来的戏剧如"南戏"中的有关剧作、元代和明代的悲剧名作;明清的某些小说等。悲剧意识通过作品的悲剧性叙事得以传达,《红楼梦》建构了"仕途经济"及"至情至美"两种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的重叠悲剧,贯穿着持续地对抗悲剧性结局的文化超越精神。《红楼梦》通过文化悲剧与超越的叙事所彰显的文化自觉意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彭毅力
- 关键词:审美化生存文化超越
- 身体的退隐与自在的精神——佛教追寻自由的致思路向
- 2014年
- 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人生的解脱,也即精神的绝对自由或大自在(涅槃寂静),为此,佛教认为不仅要摒弃人的五蕴之身的种种贪欲、妄念,而且还要获得超越世俗认识能力的般若智慧,从而使自心的空性本体得以彰显,万法的空性或心本体也由此绽现。在这种境域中,精神获得了自我规定,依自性存在,与万法的心本体同—,达到了绝对自由或大自在的佛果境界。佛教的自由学说,是表达人类自由本性的一种特殊的、"有着宗教与思辨哲学的血缘联系"的理论形态。
- 冯溪屏彭毅力
- 关键词:缘起性空
- 从《红楼梦》的隐喻与象征看红学的理路——基于接受美学的视阈被引量:1
- 2017年
- 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道,自清末以来就成为汉学中的三大显学。《红楼梦》对隐喻和象征出神入化地运用,在《红楼梦》文本中留下了较多意义的空白或不确定性,吸引着一代代学人探玄解秘,致使红学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学术视角,形成不同的致思路向。一般而言,基于隐喻意象展开的研究,形成微观的理路;注重探求象征意义的研究路向,可归入宏观的理路。在宏观理路中,又可区分出追寻某种象征意义的线性理路,以及注重把握多种象征意指聚焦点的整体性理路。从微观理路到宏观理路、由线性理路进展到整体性理路的过程,既与隐喻和象征的审美特点相吻合,又显现出红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轨迹。
- 彭毅力
- 关键词:接受美学
- 略论《红楼梦》中性别文化的旨趣被引量:3
- 2014年
-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内涵,均围绕这一旨趣展开。洞悉该旨趣,"曹学"乃至整个"红学"中的一些难题,将得以迎刃而解。
- 彭毅力
- 关键词:《红楼梦》性别文化审美化生存
- 文化境域中的德育范式被引量:1
- 2012年
- 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大致依次经历了分别基于古代农业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文明的三种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各以某种独特的时空结构为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从理论基础与实践规范相统一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对应着一种德育范式,即农业文明时期的情感论德育、工业文明时期的知识论德育,以及信息文明时期的生存论德育。现时代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已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信息文明的文化模式嬗变,但从国内的学校德育范式来看,基本上仍延续和强化着知识论德育。这种德育范式与文化模式的错位状况削减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亟待将德育范式渐次转换为生存论德育。
- 彭毅力
- 关键词:文化模式德育范式
- 从行为叙事看文化差异──兼谈影视编导及表演的一项基本功
- 2008年
- 人的行为语言,总是在"叙说"着自我从生活境遇中获得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及伦理规范等文化秉赋。正确地解读行为叙事,能够辨别人们的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缓解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行为叙事进行文化识别和文化表达、艺术创作,是影视编导及表演界人士应具有的一种基本功。
- 彭毅力
- 关键词:行为语言叙事文化差异
- 《周易》的生命自然观及其自由意蕴被引量:2
- 2011年
- 《周易》追寻人的生命之根,用人的生命繁衍现象和性别角色关系类比自然万物的变化和运行机理,又从这种运行机理中把握人伦的根据,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自然观,由此奠立起整个意义世界的基础,绽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这种生命自然观言说了人性与自然之性的同一,人们遵从自然的行为,即是以自性为根据的自我发展,内蕴一种自由的趋向。自由意识源于人类劳动的创造性,根据不同时代的生存状况而呈现出特殊的形式;《周易》在天人合一的生命自然观背景上绽现的自由趋向,对认识人类自由思想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冯溪屏彭毅力
- 从科学发展观看民族教育改革的时代课题被引量:1
- 2012年
-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通过教育等活动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或手段。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受传统的发展观影响相对较小,因而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尚未遭受较大的损害;通过民族教育目标的调适和民族教育课程的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生存方式,使民族聚居地区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及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避开传统发展观那种对生态"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 彭毅力
- 关键词:民族教育改革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保护跨越式发展
-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意义的嬗变
- 2011年
- 20世纪3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保护青少年免受大众媒介中低俗文化或不良成分的侵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迅速在全球展开.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存方式。在此境遇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就逐渐转换到如何增强人们的媒介参与能力.利用媒介文化的有利因素来创造健康的生存方式,形成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点上了。
- 冯溪屏彭毅力
-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教育意义媒介嬗变网络文化俗文化
- 网络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一种对网络文化本质的探讨被引量:3
- 2010年
- 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主导网络阵地的前提。从知识论的认识立场出发,网络文化主要是知识传播和理论教育的载体,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彻底理性化的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网络文化是人在信息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或网络生存,也就是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类文化的互联网形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般的现实文化的本质,虚拟实践活动则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活动创造了网络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转化为网上的人格个性,构成网上生存,并内化为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只有基于虚拟实践活动去范导网络生存,才能使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彭毅力
- 关键词: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