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冬梅

作品数:12 被引量:2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土地利用
  • 6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生态
  • 2篇生态效应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壤
  • 2篇土壤质量
  • 2篇气候
  • 2篇气温
  • 2篇流域
  • 2篇开都河
  • 2篇降水
  • 2篇河流域
  • 1篇滴灌
  • 1篇地上部分生物...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系统
  • 1篇需水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马里兰大学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水利科...

作者

  • 12篇彭冬梅
  • 8篇赵成义
  • 6篇孙栋元
  • 6篇魏恒
  • 4篇闫映宇
  • 4篇李菊艳
  • 3篇王秀君
  • 2篇姜逢清
  • 2篇王维霞
  • 1篇康静静
  • 1篇盛钰
  • 1篇冯省利
  • 1篇吴世新
  • 1篇施枫芝
  • 1篇张争强
  • 1篇于志同
  • 1篇王家平
  • 1篇孙美琴
  • 1篇房传苓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0a来开都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气候响应被引量:20
2013年
利用巴音布鲁克水文站1980—2010年逐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30 a来开都河上游4—9月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同期巴音布鲁克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探讨开都河上游气温与降水变化对春季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开都河上游年径流量在过去30 a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4—6月月平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7—9月径流量增加明显。虽然年径流量主要分布在夏季,但年最大日径流量大多发生在春季4、5月份。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降水量与当年春季增温均对春季径流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王维霞王秀君姜逢清彭冬梅
关键词:径流量气温降水开都河
台兰河流域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10年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分布过程机理的模拟,以流域水量均衡为基础,应用ArcView GIS与FEFLOW专业地下水模拟软件,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勘探资料、抽水试验及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建立了内陆河流域二维地下水运动模拟模型。采用Kringing、Aki-ma插值方法和Galerkin有限元三角形网格剖分技术,求解模型,模拟了台兰河流域地下水运动特征。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所建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是正确的,选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和计算的源汇项基本合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值比较吻合,符合台兰河流域地下水的实际情况,能够进行该区域地下水的动态预报,可为研究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孙栋元赵成义魏恒彭冬梅张争强
关键词:地下水FEFLOW数值模拟
台兰河绿洲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台兰河绿洲灌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不同时期台兰河绿洲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耕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年均增加分别为3603.8hm2和151.4hm2;绿洲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247.07hm2和14325.9hm2,相应地绿地面积减少了16572.97hm2;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是灌区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转移比例分别为13.97%和5.93%。地表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从1989年的5.91×106m3增加到2003年的1.39×107m3,灌溉面积和机井数量不断增大,地下水开采强度日益增加,地下水水位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农业用水所占比例过大,生态用水逐渐缩减。
孙栋元赵成义彭冬梅李菊艳闫映宇魏恒
关键词:绿洲灌区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用水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7
2009年
通过膜下滴灌田间试验,采用根钻双向采样法,研究了不同灌溉量(2618、2947、3600和4265m3·hm-2)对棉花根系分布、地上部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影响棉花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各水分处理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膜下,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0.65%~73.45%,而膜间占39.35%~26.55%.水分亏缺增加了根系下扎深度和深层根系生物量,增大了根系水平分布范围.不同水分处理棉花生物学特性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水分过量处理(4265m3·hm-2)的棉花株高、倒四叶宽、果枝数、蕾数均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根冠比及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增大,生物产量提高,但同时蕾铃脱落率也增加,经济产量的形成受到抑制.水分亏缺或过量都影响棉花干物质在不同器官及不同生育时期的累积与分配,使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3600m3·hm-2是最适宜的灌溉量.
闫映宇赵成义盛钰李菊艳彭冬梅李子良冯省利
关键词:膜下滴灌棉花根冠水分
新疆博斯腾湖水体颗粒和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其来源初探被引量:23
2014年
在博斯腾湖选取了13个点位,于2012年5、8、10月测定表层和底层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氮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显示颗粒和溶解有机碳在表层水体中的浓度与底层相近.博斯腾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其平均浓度从春季(0.64 mg/L)到夏季(0.71 mg/L)变化不大,但在秋季变化十分显著(浓度达1.58 mg/L).其中西北湖区和湖心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最明显,东部湖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博斯腾湖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在春、秋两季主要来自外源输入,在夏季受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夏季浓度(平均为9.3 mg/L)略低于春、秋两季(平均为10.3 mg/L).溶解有机碳在河口区的季节变化最强,其夏季浓度明显偏低,主要是由于开都河河水的稀释作用.总体上,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王秀君房传苓于志同王家平彭冬梅康静静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
近20a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被引量:31
2013年
基于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塔里木河干流区4期(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研究近20 a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治理后的10 a干流耕地面积增加了1.03×105hm2,耕地动态度增加较大,盐碱地面积增加了7.13×104hm2,较治理前增速呈减缓态势;草地面积约减小了4.91×105hm2,林地、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两者动态度减小。沙地、盐碱地的动态度减小,表明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基本抑制了干流区盐碱地、沙地面积增加的速度。同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方向主要是草地、林地、耕地、沙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引起干流区水资源的再分配,对耕地、林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变化影响较大;从各景观类型指标分析,聚集度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景观破碎度和连通性降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表明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加,稳定性增大。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土壤表层积盐,沼泽地面积减少。本研究将有助于对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孙美琴赵成义施枫芝彭冬梅吴世新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遥感影像耕地面积塔里木河干流
开都河流域上下游过去50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利用开都河流域上下游4个气象台站(上游巴音布鲁克,下游焉耆、和静、和硕)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与距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开都河流域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1960-2009年开都河流域上下游年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强度分别为0.27℃/10 a和0.22℃/10 a。2000年后气温升高尤其显著,上游和下游的气温分别较50 a平均水平偏高0.97℃和0.69℃。该流域年最高温没有明显增加,而上下游年最低气温分别上升0.41℃/10 a和0.61℃/10 a,并与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年代际各月气温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温季节性特征在过去50 a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季气温总体上升,夏季气温相对稳定,冬季与夏季温差逐渐减小,季节性呈变弱趋势。上游年代际间气温季节变化较下游更明显;(2)开都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近50 a上下游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上游达显著水平。上下游在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上游年平均降水总量(273 mm)明显高于下游(77 mm),且上游降水量增加强度(9.13 mm/10 a)高于下游(5.34 mm/10 a)。降水量年代际之间有一定差异,降水波动主要是在夏季,上游降水量的波动性大于下游。
王维霞王秀君姜逢清彭冬梅
关键词:开都河流域气候变化气温降水
干旱内陆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分析——以新疆自治区台兰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11年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孙栋元赵成义魏恒寇思勇彭冬梅
关键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
近15年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1990、2000和2005年的TM影像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研究了近15年来台兰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5年。台兰河流域耕地和沙地面积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3.50万hm^2和2.05万hm^2,而草地和天然林地面积锐减,其中草地净减少6.00万hm^2,反映出流域有大面积拓荒的趋势。选择研究区5组自然条件相同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代表性样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总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cm土层中,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总盐自上而下明显降低。人工甘草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总盐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含量在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比较是:经济林〉耕地〉人工甘草地〉改良沙地〉盐碱地。随耕种年限的增加耕地总盐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
彭冬梅赵成义孙栋元闫映宇李菊艳魏恒李子良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土壤质量
近15年新疆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由于自然因素与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的质量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因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的分析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
彭冬梅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质量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