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蓬

作品数:34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9篇哲学
  • 6篇马克思哲学
  • 5篇知识论
  • 5篇中国哲学
  • 5篇悖论
  • 4篇身份
  • 4篇文化
  • 4篇文化身份
  • 4篇化身
  • 3篇当代中国哲学
  • 3篇形而上学
  • 3篇哲学语境
  • 3篇存在论
  • 3篇存在论意义
  • 2篇语境
  • 2篇哲学界
  • 2篇哲学主题
  • 2篇思维
  • 2篇西方哲学
  • 2篇历史转换

机构

  • 26篇陕西省社会科...
  • 4篇宝鸡文理学院
  • 4篇西安电子科技...
  • 4篇《人文杂志》...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34篇张蓬
  • 1篇樊小贤

传媒

  • 7篇人文杂志
  • 4篇浙江学刊
  • 4篇河北学刊
  • 3篇学术研究
  • 2篇吉林大学社会...
  • 2篇文史哲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问题与方法:西方分析哲学思维方式的思想史考察
2017年
西方的哲学思维是人对于自身的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存在进行反思的自我发问,并以这些一个个根本的、究竟的发问为轴心,形成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方法互动的思维逻辑。作为西方哲学之重要分支的分析哲学也是以这样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一种哲学问题与方法的思维方式。分析哲学以对康德和休谟留下来的哲学根本问题,选取了以经验、实证作为"清楚明白"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从逻辑和语言对意义进行分析的哲学分析之路,以此作为解决知识何以为真的问题。在这种问题与方法的变奏中走出了一条分析哲学之路。其所拒斥的"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问题"虽然被其搁置,其作为不可言说的"存在"确立了分析哲学之"可能与不可能"的界限,依缘于"可说与不可说"的两个世界的划分形成了以"分析"为其特质的哲学思维方式。
张蓬
关键词:分析哲学思想史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问题的语境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应具备怎样的形态的讨论,成为哲学界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的自觉提出,来自中国哲学界对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反省。高清海先生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中国需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呼吁,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张蓬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语境意义哲学理论哲学界历史性反省
“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问题
2014年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张蓬
关键词:哲学范畴哲学问题哲学语境哲学思维西方哲学
“在”与“在者”的分别--从中国哲学语境看西方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方式
2012年
我们对于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之"如何"的叙述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从中国哲学语境所观察的西方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方式。西方哲学是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与"在者","存在"作为"问题"乃是因"在"与"在者"的分别所致,这种分别的所缘是"在者"与"在者"之间的不统一性(同一性),从而衍生出我们的所见所感如何可以是可信的实在的问题。因此,由"在者"之可信之疑而走向"在"本身。如何在"在"与"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为"信"的桥梁,成为西方哲学努力的目标。但是,在这种分别中所形成的对"存在"本身(是)的"是什么"的把握,却不得不陷入对"存在"问题知识论的解释性悖论。
张蓬
关键词:悖论
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被引量:4
2004年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张蓬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语言:世纪之交的角色
1995年
语言:世纪之交的角色张蓬《人文杂志》编辑部语言,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已经取代了诸如理性、感性、逻各斯、本质、现象、实体、精神等文化框架,受到了具有超越意识的思想者的广泛关注。从弗雷格、海德格尔一直到德里达、福科,都留下了清晰的关于语言的思维轨迹。“语言”...
张蓬
关键词:语言理性主义因果必然性实在性黑格尔人类文化
前期分析哲学的问题、原则与方法辩疏被引量:1
2016年
分析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面对休谟和康德留下来的哲学难题,由弗雷格开启的分析哲学选取了以经验证实为基本立场,通过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路径,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进行划界,藉此,纯化知识的经验结构,并以此拒斥形而上学的无意义,形成了独特的分析哲学的问题、原则与方法。作为前期分析哲学的代表,弗雷格的哲学思想为分析哲学问题、原则与方法的确立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所确立的分析哲学的三个原则,为分析哲学从逻辑分析到语义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蓬
关键词:休谟弗雷格逻辑命题
“形而上”探究中的智慧与意味——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解读
2003年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对人与世界的解释模式应该源于《周易》。在西方人对形而上学的解义当中 ,有与形而上学在《周易》中原始意义相比较的意义变形 ,也有从变形了的形而上学出发 ,努力还原、回归到其在《周易》中的原始意义。在这种变形与回归的变奏中 ,演绎着在文化上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周易》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对话中 ,在以说为界的旨趣中 ,我们解析出“形而上”探究中的智慧与意味。
张蓬
关键词:形而上学《周易》维特根斯坦
主体性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被引量:3
1991年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主体和主体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已经成为哲学界、文学理论界甚至整个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为了使主体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主体性讨论会,邀请了西安地区哲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针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层背景,主体、客体、主体性等范畴的涵义,主体性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发言概述如下。
张蓬
关键词:主体性客体性涵义哲学界哲学观本体论
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义解——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略论被引量:2
2013年
"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是以"在"与"在者"的分别来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性、命、阴阳、五行、生生、易、仁、义、理、心等诸多范畴,内含着的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此诸名相与范畴表达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中的"存在"的意义,即:"道"之为"道"的"存在","生生之为易","生生不已"之为"存在",血缘亲情之"孝悌"为基础的礼制、仁德之天人合一之道——中国思想文化学术作为政治依附的"存在"。对于如此的"存在"的意义,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采取的是以消弭"分别"而取"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的把握方式,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思想、文化乃至学术。诸如儒家之中庸、道家之自然中道、佛教之智悲及胜义与世俗二谛双运等。如此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名相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遗传密码,解析其义,有助于明确中国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特质。
张蓬
关键词:中道中庸不二圆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