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维华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兰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受体
  • 4篇佝偻病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受体基因多态...
  • 2篇女性
  • 2篇女性婴幼儿
  • 2篇维生素D受体
  • 2篇维生素D受体...
  • 2篇维生素D受体...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TAQ
  • 2篇FOK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婴幼儿佝偻病
  • 1篇幼儿佝偻病
  • 1篇维生素D缺乏...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4篇张维华
  • 3篇李宇宁
  • 2篇弓毅谷
  • 2篇周丽
  • 2篇陶仲宾
  • 2篇刘丽君
  • 2篇李湘津
  • 1篇金玉
  • 1篇康曦光
  • 1篇安彩霞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佝偻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_3相关性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1~3岁佝偻病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相关性,初步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在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佝偻病患儿)62例与对照组(正常健康儿童)6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之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比较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1ng/mLvs16.1±6.9ng/mL;P<0.05)。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病例组FF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53%vs25%),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221,P<0.05),病例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vs57%),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有相关性,提示其在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弓毅谷李宇宁张维华刘丽君康曦光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25-羟维生素D3儿童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与女性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布,以及其与女性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象为佝偻病女性婴幼患儿60例为佝偻病女童组,男性婴幼患儿58例为佝偻病男...
张维华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佝偻病
文献传递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与女性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女性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男性婴幼儿58例为佝偻病男童组,女性婴幼儿佝偻病60例为佝偻病女童组;健康男、女性婴幼儿62、58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男童组及女童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等技术测定各组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别比较4组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布频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佝偻病女童组与各对照组间比较,VDR的Taq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Fok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佝偻病女童组与健康对照女童组和健康对照男童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0.002);佝偻病女童组与佝偻病男童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DR基因部分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女性婴幼儿佝偻病显著相关;VDR基因多态性在婴幼儿佝偻病中无性别差异。
张维华李宇宁金玉周丽弓毅谷陶仲宾李湘津
关键词:多态性佝偻病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易感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探索新的诊治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内科确诊的佝偻病患儿56例(佝偻病组)和正常婴幼儿76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VDR基因Bsm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2组之间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BB 3.6%(2/56)、Bb 21.4%(12/56)、bb 75.0%(42/56)和BB 1.3%(1/76)、Bb 18.4%(14/76)、bb 80.3%(61/76),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1,P〉0.05);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DR基因Bsm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B 14.3%(16/112)、b 85.7%(96/112)和B 10.5%(16/152)、b 89.5%(134/152),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P〉0.05);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后,BsmI位点多态性未进入婴幼儿佝偻病发病因素的回归方程。结论VDR基因BsmI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婴幼儿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无关。
周丽李宇宁张维华刘丽君安彩霞陶仲宾李湘津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佝偻病婴幼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