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煜颖

作品数:12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盆地
  • 6篇渤海湾盆地
  • 5篇地质
  • 4篇断层
  • 3篇地质结构
  • 3篇山前断层
  • 3篇层序
  • 2篇地震剖面
  • 2篇三维地质
  • 2篇三维地质结构
  • 2篇剖面
  • 2篇几何学
  • 2篇古潜山
  • 2篇凹陷
  • 2篇背斜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层序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球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2篇张煜颖
  • 9篇何登发
  • 8篇单帅强
  • 2篇王君恒
  • 2篇李新均
  • 1篇鲁人齐
  • 1篇李英强
  • 1篇辛志翔
  • 1篇王晓滨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2篇岩石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盆地徐水凹陷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被引量:9
2018年
徐水凹陷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隔开。为了全面认识徐水凹陷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区内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徐水凹陷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凹陷内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刻画区内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徐水凹陷古近纪以来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徐水凹陷新生界内发育古近系底部和新近系底部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划分出3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受控于NE向的太行山山前断层和NWW向的涞水断层,徐水凹陷表现出西断东超和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徐水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强烈断陷阶段、断陷持续发育阶段、断-拗过渡阶段和拗陷阶段。凹陷内的断陷活动于古近纪早期开始发育,持续至渐新世晚期,并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
单帅强张煜颖张锐锋
关键词:地质结构构造层渤海湾盆地
宝坻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兼论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关系被引量:6
2019年
宝坻断层是渤海湾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正断层,地处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耦合的关键部位。宝坻断层处在古亚洲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叠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在中生代-新近纪的构造活动控制了武清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宝坻断层整体走向近EW向,延伸长度约68km,最大位移达14. 2km,滑脱面深度约10~15km。横向上其主体断面及滑脱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分段性,通过3个垂向转折轴面可划分为4段。剖面上该断层大部分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特征,中段部分区域为"坡坪式"结构。宝坻断层整体位移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其几何学上的分段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现今多次转折的结构与其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古近系底面、东营组底面及新近纪底面位移-距离曲线特征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各个断层在相对独立发育后,因横向生长而逐渐发生硬连接,至东营组沉积期之前形成整体断面,其活动于新近纪逐渐减弱,所控断陷规模萎缩。中生代以来,武清凹陷-燕山褶皱带主要受三叠纪、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6个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其中,三叠纪-侏罗纪末期,武清凹陷与燕山褶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自白垩纪以来,两者的构造-沉积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因此对宝坻断层及武清凹陷的构造解析对厘定燕山构造带陆内变形的时空范围及其与渤海湾盆地的耦合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张煜颖何登发单帅强崔永谦
关键词:燕山运动
渤海湾盆地石家庄凹陷晚中生代-古近纪多幕断陷过程
石家庄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冀中坳陷的西南部,其西侧紧邻太行山隆起。研究石家庄凹陷的断陷发育过程,对探讨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活动规律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断陷期的沉积地层及其内部发育的不整合面很好地记录了石家...
单帅强何登发张煜颖
关键词:晚中生代渤海湾盆地
文献传递
地球扁率在地质历史上的变化下限
2013年
为研究地球形状的长期变化,将地球假设为弹性椭球体,根据弹性动力学理论导出地球的扁率下限公式,扁率与地球的平均密度ρ、引力加速度g、自转角速度ω、平均半径R、弹性模量E、泊松比v相关.将新星云假说下地质历史时期半径、质量和角速度变化值代入公式计算出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扁率值,作为地球扁率变化值的下限值.地球的扁率自地球形成以来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减小.
王君恒李新均张煜颖王晓滨王静远
渤海湾盆地西部保定凹陷构造一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3
2016年
保定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冀中坳陷的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相隔。凹陷内构造一地层层序的划分,对研究其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讨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发育特征也有一定的帮助。按照井、震结合的思路,利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并结合周缘的地质填图成果,建立了保定凹陷的地层系统;根据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对保定凹陷构造一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保定凹陷的构造演化。研究发现,保定凹陷内发育了古近系孔店组底部和新近系馆陶组底部两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据此将保定凹陷在纵向上划分为3个构造层:基底构造层、断陷期构造层和拗陷期构造层。保定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古近纪断陷、渐新世末反转和新近纪一第四纪拗陷4个阶段,其中,古近纪断陷期又可以分为强烈断陷期、持续断陷期和断陷末期。
单帅强何登发张煜颖
关键词:不整合面盆地演化
沧县隆起献县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被引量:3
2019年
渤海湾盆地周缘发育的多个变质核杂岩,很好地记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以来的地壳伸展过程。文中以渤海湾盆地西部献县凸起和饶阳凹陷为研究区,试图揭示盆地内部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根据井、震结合的方法,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厘定了献县断层及其上盘的构造变形特征;利用凹陷内的钻井资料对献县凸起上发育地层的时代和岩性进行限定;结合区域上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特征和形成背景,讨论了献县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时间和成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呈弧形展布的献县断层具有主拆离断层的特征,断层上盘的饶阳凹陷南部残留有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且凹陷内发育有数量众多、不同倾向的次级断层;献县凸起上发育的地层为太古宇-古元古界,岩性包括角闪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局部发育有花岗片麻岩。研究认为,献县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其形成时间为晚中生代(K1?),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背景下,并以滚动枢纽模式发展演化。
单帅强何登发何登发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渤海湾盆地
雄安新区的三维地质结构:来自反射地震资料的约束被引量:49
2018年
研究雄安新区的地质结构,将为地壳稳定性评估、城市规划和基础工程建设,探讨油气、地热、干热岩等能源、资源的赋存规律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综合利用最新的高精度地震和深钻井资料,建立了雄安新区的地层系统;运用构造解析方法,精细刻画了研究区的断裂系统;应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重建了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次级断层发育特征和区域上活动地震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雄安新区的构造活动性.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地处冀中坳陷北部与中部的过渡、转换部位,发育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在纵向上划分出4个构造层;受太行山山前断层、大兴断层、容城断层和牛东断层的共同作用,该区具有凸起和凹陷相间发育的构造格局,该构造格局和断裂分布特征对区内油气和地热资源的储集条件和富集规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断陷过程始于古近纪早期,并表现出明显的幕式特征,伸展量和伸展率均逐渐减小;次级断层发育特征和区域地震分布规律表明,雄安新区新近纪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位置,而其以东的霸县凹陷等地区则具有明显的构造活动性.
何登发单帅强张煜颖鲁人齐张锐锋崔永谦
关键词:地质结构地壳稳定性
新星云假说下地球扁率变化上限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2年
地球的形状变化是地球演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了确定地球形状的变化需要了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扁率的变化。根据位场球函数理论导出地球的扁率公式,研究扁率与地球的半径、质量和角速度的关系。基于新星云假说推测地球的半径、质量和角速度的变化量,计算出地球在各个时期的扁率并作为上限并画出曲线,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扁率的真实值应该小于计算的扁率值。地球的扁率自地球形成以来脉动变化的情况下总体趋势在减小。影响地球扁率的因素有平均半径、质量和角速度,分析发现地球形成后5亿年为时间起点计算,到现在(共41亿年)为止平均半径变化对扁率的总影响约为3%,质量变化的总影响没有超过百万分之三。而角速度的减小对扁率变化的贡献超过97%。地球扁率共减少了74.3%。
王君恒张煜颖辛志翔李新均
关键词:角速度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潜山的三维地质结构特征被引量:17
2018年
地质结构研究是开展盆地分析与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以古潜山油气田著称于世,潜山地质结构的精细研究是深化油气勘探、进一步获得油气发现的关键。本文基于对覆盖整个冀中坳陷的2D和3D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及对钻达潜山的数百口探井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开展了潜山地层与断裂系统的精细解析,整体揭示了潜山的三维地质结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内发育长城系底、寒武系底、石炭系底、中生界底、古近系底和新近系底6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在纵向上划分出7个构造层。冀中坳陷内切穿潜山顶面的断裂按其走向可以分为NE、NW和近EW向3组。其中,NE向断层最为发育,NW向断层多发育于坳陷中部偏东。以近EW向的徐水-安新断层和衡水断层为界,将冀中坳陷分为北、中、南3段,各段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潜山成因类型的角度出发,根据潜山的地层组成、构造演化、控山断层及潜山本身几何学特征等因素,在坳陷内划分出42个潜山构造带,并详细总结了重点潜山带的发育特征。前中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为潜山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早期的挤压事件对潜山地层有着明显的改造作用,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伸展控制了坳陷内不同成因类型潜山的形成-调整一定型过程。
何登发崔永谦单帅强肖阳张煜颖张传宝
关键词:三维地质结构渤海湾盆地
香龙山背斜几何学、运动学及成因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华南板块北侧大巴山构造带和内部雪峰山构造带的关系是华南板块陆内构造变形研究的重要内容。香龙山背斜位于大巴山构造带和雪峰山构造带之间,记录了两构造带相互复合、相互协调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香龙山背斜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次研究利用香龙山地区最新的地震剖面,结合地质图分析、浅表地质剖面绘制等手段,取得了如下结论:1)香龙山背斜为-短轴状背斜,背斜具有较为宽阔、平坦的顶部和较短的两翼,其西南侧发育构造鼻;2)香龙山背斜的主要运动学模型为下部断层转折褶皱与上部构造楔复合的模型,其地层变形受到基底物质堆叠抬升的影响;3)香龙山背斜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古近纪遭受改造,这两个变形时期分别对应了香龙山背斜形成现今形态的两个阶段。香龙山背斜南北方向上缩短了11.4km,缩短率为22.7%;4)香龙山背斜是在雪峰山构造带北向挤压作用下,由来自大巴山构造带、雪峰山构造带的共同作用力形成的,后期改造作用可能受控于青藏高原了隆升对整个中国中、西部的影响。
邓铭哲何登发李英强张煜颖张旭亮
关键词:地震剖面运动学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