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龙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微丸
  • 4篇缓释
  • 4篇缓释微丸
  • 4篇缓释微丸胶囊
  • 4篇胶囊
  • 4篇布洛芬
  • 3篇药动学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色谱
  • 3篇相色谱
  • 3篇高效液相
  • 3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盐酸
  • 2篇盐酸普萘洛尔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在体肠
  • 2篇在体肠灌流
  • 2篇在体肠灌流模...

机构

  • 13篇中南大学
  • 6篇长沙医学院
  • 5篇长沙晶易医药...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作者

  • 13篇张海龙
  • 13篇丁劲松
  • 6篇周彦彬
  • 6篇唐靖
  • 4篇罗丽娜
  • 3篇何花
  • 2篇张杰
  • 2篇郑志难
  • 2篇叶崎
  • 2篇罗芳梅
  • 2篇李溯
  • 2篇何世英
  • 1篇刘海乐
  • 1篇盛小茜
  • 1篇阳国平
  • 1篇何周康
  • 1篇何建群
  • 1篇张志华
  • 1篇黎绫
  • 1篇刘廷艳

传媒

  • 4篇中国医药工业...
  • 3篇中南药学
  • 3篇长沙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PLC-UV法测定人血浆及尿液中比阿培南的浓度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HPLC-UV法测定人血浆及尿液中比阿培南的浓度。方法血浆样品经超滤离心法提取后,采用XB-C18柱分离,流动相:乙腈-0.1 mol.L-1醋酸铵缓冲液(pH 4.6)=3∶97(v/v),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00 nm,柱温:40℃,进样量:30μL;尿样处理方法同血样,但以甲醇代替乙腈,进样量20μL。结果比阿培南与血浆、尿液中内源性物质分离度好,血药、尿药浓度分别在0.1~50、0.5~300 mg.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分别为0.1、0.5 mg.L-1,绝对回收率分别在90.9%~97.3%、99.1%~102.5%,相对回收率分别为102.1%~110.1%、100.3%~104.4%,日内精密度(RSD)分别〈3.4%、2.1%,日间精密度(RSD)分别〈5.7%、2.8%。均满足生物样本测定要求。结论所建立方法高效、灵敏、简捷快速、专属性好、重现性高,可用于比阿培南药动学研究。
罗芳梅何建群罗丽娜张海龙周彦彬丁劲松
关键词:比阿培南血药浓度尿药浓度
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2014年
以芬必得为参比制剂,考察自制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结果表明,自制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与芬必得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为(4.14±1.12)和(3.84±0.77)h,cmax为(81.30±24.52)和(88.81±16.87)ug/ml,AUC0→t为(420.79±96.17)和(410.10±85.06)ug·h·ml-1。自制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具有较好的体内缓释特性,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70±27.86)%。其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具有相关性。
唐靖张海龙梁丰周彦彬丁劲松
关键词:布洛芬缓释微丸体内外相关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有关物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Ultimate C18色谱柱,以0.2%乙酸溶液(pH=3.0)-甲醇(34∶6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辅料不干扰各杂质的检出,双氯芬酸二乙胺能与各杂质完全分离,检测限为0.02μg.mL-1,在杂质的吸收系数等于或大于双氯芬酸二乙胺的情况下,最低杂质检出量为0.002%。结论建立的双氯芬酸二乙胺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能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王勇张海龙周彦彬刘廷艳丁劲松
关键词: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2016年
目的基于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工艺,以空白丸芯为基丸,硬脂酸为隔离层,PVP为载体材料制备布洛芬骨架型缓释微丸,并对影响药物释放的处方因素、制备工艺因素、测定方法等进行考察,并对所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制备的缓释微丸含量均匀、释放均一、圆整度好、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大、收率高。结论基于固体分散技术流化床包衣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辅料用量少、原药无需微粉化、工艺简单、质量可靠,适合产业化生产。
唐靖张海龙罗隽梁丰刘武周彦彬丁劲松
关键词:布洛芬缓释微丸流化床
基于固体分散技术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2013年
目的基于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工艺,以空白丸芯为基丸,硬脂酸为隔离层,PVP为载体材料制备布洛芬骨架型缓释微丸,并对影响药物释放的处方因素、制备工艺因素、测定方法等进行考察,并对所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胶囊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制备的缓释微丸含量均匀、释放均一、圆整度好、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大、收率高。结论基于固体分散技术流化床包衣制备的布洛芬缓释微丸,辅料用量少、原药无需微粉化、工艺简单、质量可靠,适合产业化生产。
唐靖张海龙罗隽梁丰刘武周彦彬丁劲松
关键词:布洛芬缓释微丸流化床固体分散技术
盐酸普萘洛尔凝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制备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盐酸普萘洛尔(PPL.HCl)外用凝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基质,用直接溶胀法制备PPL.HCl凝胶。以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Q)为指标,筛选HPMC用量和载药量;并以锥入度、pH值、家兔皮肤刺激性等为指标,对凝胶进行评价。结果 HPMC用量为2.5%,载药量为5%时,PPL.HCl凝胶具有最高的经皮累积渗透量,凝胶外观呈乳白色半固态、细腻均匀,pH约为7.0,40℃恒温条件下保存30d稳定。单次、多次给予家兔正常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结论所制PPL.HCl凝胶性质稳定,质量可控。该制剂为PPL.HCl外用治疗血管瘤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张志华何周康何世英高洁张海龙叶崎丁劲松
关键词:盐酸普萘洛尔凝胶血管瘤高效液相色谱法
萜类促渗剂对盐酸普萘洛尔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考察萜类促渗剂的种类、浓度及联用对盐酸普萘洛尔(PPL·HCl)经皮渗透的影响,为盐酸普萘洛尔经皮递药系统的处方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离体乳猪皮肤为渗透屏障,以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Q)和促渗倍数(ER)为指标,比较萜类促渗剂对盐酸普萘洛尔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 10种萜类促渗剂对凝胶中盐酸普萘洛尔体外经皮渗透促进作用顺序为:法尼醇>L-薄荷脑>橙花叔醇>四氢香叶醇>1,4-桉叶素≈香叶醇>柠檬烯>茴香脑>冰片>甘草酸二钾,均符合零级渗透规律,其中法尼醇、L-薄荷脑、橙花叔醇浓度为3%时具有最高的Q,最大的ER;浓度增至5%,其促渗作用反而降低;与单用3%促渗剂相比,与异丙醇联用具有协同促渗作用(P<0.05),而与丙二醇联用则显示拮抗作用(P<0.05)。结论新型萜类促渗剂(除甘草酸二钾)均能不同程度促进盐酸普萘洛尔经皮渗透,促渗剂为3%法尼醇+10%异丙醇时,盐酸普萘洛尔体外透皮可达最大吸收,该结果为盐酸普萘洛尔经皮给药研究提供了基础。
黎绫何世英张海龙叶崎丁劲松
关键词:盐酸普萘洛尔经皮渗透血管瘤
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的构建及表征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甘草酸二钾为膜软化剂,以逆向蒸发法制备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呈球形,平均粒径(212.7±3.9)nm,电位(-19.7±0.2)mV,平均包封率(25.62±0.18)%。初步稳定性研究显示,制品在4℃放置10 d,外观、平均粒径、电位和包封率无显著改变。采用离体乳猪皮肤为渗透屏障,对比了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及其普通凝胶的透皮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的24 h累积透过量分别为(4.22±1.74)和(25.38±30.60)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301.30±69.87)和(138.89±49.56)g/g。
何花盛小茜张海龙罗隽丁劲松
关键词: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体外经皮渗透
利拉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表征
2012年
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胆固醇为脂质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利拉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结果表明,所得优化制品平均粒径为(145.3±6.1)nm,包封率为(75.8±0.7)%,载药量为(4.82±0.03)%,DSC分析提示药物可能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载体中。稳定性初步研究显示制品在4℃条件放置30 d可维持稳定。体外透皮试验表明,利拉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的皮肤滞留比约为市售乳膏(Zefnart)的100倍。
张海龙刘海乐兰天丁劲松
关键词:利拉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
基于procaspase-3激活的抗肿瘤活性分子SM-1吸收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在10—40mg·L。时SM-1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双向转运过程可能与浓度无关。在25—100mg·L。内,SM-1的K与Peff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药物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SM-1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机制,属于高渗透性化合物。SM-1在十二指肠吸收优于其他肠段(P〈0.05),在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步药动学研究显示,SM-1在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9.3%。结论SM-1渗透性高,在肠道内吸收良好,且吸收机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转运蛋白外排作用影响,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唐靖罗丽娜张海龙郑志难张杰李溯何花丁劲松
关键词:CACO-2细胞模型在体肠灌流模型肠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