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6篇原发性
  • 6篇原发性高血压
  • 6篇高血压患者
  • 5篇动脉
  • 5篇心功能
  • 3篇动脉狭窄
  • 3篇左心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狭窄
  • 3篇肥厚
  • 2篇心肌
  • 2篇药物治疗
  • 2篇原发性高血压...
  • 2篇脂蛋白
  • 2篇置换术
  • 2篇升主动脉
  • 2篇人工血管

机构

  • 14篇深圳市孙逸仙...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4篇张治伟
  • 10篇林泽鹏
  • 7篇彭晓玲
  • 6篇彭长农
  • 4篇徐验
  • 4篇方卫华
  • 4篇金光临
  • 4篇龙娟
  • 4篇衣为民
  • 3篇赵有生
  • 3篇王文
  • 3篇王涓
  • 3篇秦迁
  • 2篇李忠红
  • 1篇蔡乃绳
  • 1篇潘楚梅
  • 1篇王丽丽
  • 1篇张荣奎
  • 1篇魏熠

传媒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与冠脉狭窄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 (PP)水平与冠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36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①随着收缩压增高和舒张压的下降 ,脉压逐渐增大 ,冠状动脉狭窄级别、狭窄≥ 75 %血管支数和狭窄≥ 75 %的例数均明显增加 (P <0 .0 1)。②高血压病患者严重冠脉狭窄 (≥ 75 % )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和脉压相关 (P <0 .0 1) ,但与患者平均动脉压似无相关 (p >0 .0 5 )。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P与高血压病患者严重冠脉狭窄 (≥ 75 % )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P每增加 10mmHg ,冠心病发生率增加 32 % (95 %CI :1.2 5~ 1.39,P <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高血压病程进行调整后 ,PP每增加 10mmHg仍显示增加冠心病发生率 2 1% (95 %CI:1.15~ 1.2 7,P <0 .0 0 0 1)。在其他血压参数中 ,收缩压 (SBP)同样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与冠脉狭窄呈正相关关系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 ,应缩小增大的脉压。
林泽鹏彭晓玲张治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冠脉狭窄
高血压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2005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40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①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外,高血压病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与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体重指数(BMI)、吸烟和TC、LDL-C相关(P<0.001)。②随着TC、LDL-C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狭窄级数、狭窄≥75%血管支数和狭窄≥75%的例数均明显增加(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LDL-C与高血压病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狭窄(≥75%)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TC、LDL-C每增加0.51mmol/L(分别以5.17mmol/L和3.10mmol/L为基线),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加32%及33%(95%CI:1.25~1.39及1.23~1.43,P均<0.0001);在对年龄、性别、SBP、DBP、高血压病程、吸烟、糖尿病进行校对后,TC、LDL-C每增加0.51mmol/L仍显示增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19%及21%(95%CI:1.12~1.23及1.15~1.27,P均<0.0001)。结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清TC、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呈正相关关系,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防治中,应重视血压的降低及TC、LDL C水平的改善。
林泽鹏张治伟金光临彭长农方卫华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脂蛋白冠状动脉狭窄
厄贝沙坦长期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厄贝沙坦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肥厚 1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6 0例。厄贝沙坦组口服 15 0~ 30 0mg·d-1厄贝沙坦 ,阿替洛尔组口服 2 5~ 5 0mg·d-1阿替洛尔 ,疗程为 8个月。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 ,分析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 ,并分析 2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 (P <0 .0 1)。厄贝沙坦组治疗后 ,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 (P <0 .0 1) ;阿替洛尔组治疗后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的变化 ,而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 (P <0 .0 5 )。厄贝沙坦组治疗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阿替洛尔组无明显变化 ,厄贝沙坦组比阿替洛尔组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厄贝沙坦治疗 8个月后可使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 ,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林泽鹏张治伟赵有生秦迁方卫华
关键词:厄贝沙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功能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及急诊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2例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住院...
彭长农王丽丽潘楚梅衣为民徐验龙娟张治伟
关键词:升主动脉药物治疗人工血管置换术
文献传递
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及与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分析584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水平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外,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体重指数(BMI)、吸烟和TC、LDL-ch高度相关( P<0.001);随着TC、LDL-ch水平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降低( 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LDL-ch与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TC、LDL-ch水平与左心功能不全呈正相关,防治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时,应重视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LDL-ch水平.
林泽鹏张治伟金光临彭长农方卫华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脂蛋白左心功能
缬沙坦长期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心室肥厚患者 72例 ,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 (口服 80~ 160mg/d)或阿替洛尔组 (口服 2 5~ 5 0mg/d) (n均 =3 6) ,治疗 8个月 ,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 ,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15 9/10 1mmHg至 14 2 /89mmHg ;161/10 3mmHg至 14 5 /90mmHg ,1mmHg =0 13 3kPa) (P均 <0 0 1)。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 8个月后 ,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均 <0 0 5 ) ,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 (P均 <0 0 1) ;而在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变化 ,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 (P <0 0 5 )。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在阿替洛尔治疗 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 ,两组间比较则有明显差别 (P <0 0 5 )。  结论
彭晓玲林泽鹏张治伟赵有生秦迁王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功能超声心动图
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40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空腹血糖、服糖后2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根据血糖水平(血糖耐量试验2h糖值)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2h血糖〈7.8mmol/L;第2组,2h血糖为7、8~11.0mmol/L;第3组,2h血糖≥11.1mmol/L。观察2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随访的24月死亡36例的情况。结果随着血糖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狭窄级数、狭窄≥75%血管支数和狭窄≥75%的例数均明显增加(P〈0.01)。血糖升高的患者,24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均升高,其中2h血糖≥11.1mmol/L组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第3组:11.0%比第1组:2.9%,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血糖升高的两组明显降低[(第2组:54.1±10.2)和(第3组:53.8±9.9)]比(第1组:58.1±9.6,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和近期死亡危险增加。
彭晓玲林泽鹏张治伟金光临彭长农王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糖冠状动脉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徐验彭长农方卫华衣为民王涓张治伟李忠红龙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AMIRBBB心功能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对外周血浆肾素及利钠肽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对外周血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心钠肽(ANP)及脑钠肽(N-BNP)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利尿剂+地高辛)和卡维地洛组(常规治疗药物+卡维地洛),随访1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二组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同时使用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心衰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ANP及N-BNP水平在卡维地洛治疗前与LVEF负相关,在卡维地洛治疗后与LVEF密切相关,但PRA水平与LVEF无关。治疗后卡维地洛组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外周血中ANP及N-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可用于指导心衰患者的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心衰患者神经內分泌的过度激活。
彭晓玲林泽鹏金光临张治伟蔡乃绳
关键词:充血性利钠肽血浆肾素活性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脏β_1和M_2受体自身抗体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对血清中抗心脏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利尿剂 +地高辛 )和卡维地洛组 (常规治疗药物 +卡维地洛 ) ,随访半年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和两种自身抗体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及NYHA分级下降 ,左室射血分数升高 (P <0 0 1) ,卡维地洛组的上述变化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 (P <0 0 5 )。②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两种自身抗体滴度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卡维地洛组治疗后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β受体阻剂可通过阻断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对心脏的不利作用而进一步阻止心脏扩大 ,延缓心室重塑 ,改善心功能。
彭晓玲林泽鹏张治伟赵有生秦迁
关键词:卡维地洛慢性心力衰竭Β1受体M2受体自身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