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振纲

作品数:67 被引量:201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9篇肝炎
  • 23篇病毒
  • 15篇肝炎病毒
  • 12篇细胞
  • 11篇慢性
  • 9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庚型
  • 9篇庚型肝炎
  • 9篇庚型肝炎病毒
  • 9篇病毒感染
  • 8篇纤维化
  • 8篇激动素
  • 8篇肝纤维化
  • 7篇重型
  • 7篇庚型肝炎病毒...
  • 6篇重型肝炎
  • 6篇SEN病毒
  • 5篇鼠肝
  • 5篇衰竭

机构

  • 56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同济医科大学...
  • 6篇厦门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丹江口...
  • 1篇华容县人民医...

作者

  • 67篇张振纲
  • 54篇田德英
  • 21篇许东
  • 19篇宋佩辉
  • 16篇黄元成
  • 15篇杨道锋
  • 12篇周健
  • 8篇夏宁邵
  • 6篇陈红云
  • 6篇黄加权
  • 6篇黄元成
  • 5篇吴会玲
  • 5篇雷洪波
  • 5篇齐俊英
  • 4篇邢铭友
  • 4篇徐秋仙
  • 4篇李晖
  • 4篇魏镜龙
  • 3篇皮斌
  • 3篇桂清荣

传媒

  • 23篇中西医结合肝...
  • 5篇内科急危重症...
  • 4篇临床内科杂志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13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EN病毒ORF2基因序列和抗原性初步分析
目的:对SEN病毒(SEN V)开放阅读框(ORF)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SEN V ORF2基因,对该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系统进化分析,双酶切...
许东田德英黄元成张振纲皮斌陈红云宋佩辉
文献传递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
2009年
王俊帅王旻昕黄元成张振纲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重型肝炎乙肝标志物阳性乙肝相关性肾炎双下肢浮肿肾穿刺活检
重型肝炎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13
2007年
杨继鑫张振纲田德英
关键词:重型肝炎患者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钠水平血清钠浓度
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的免疫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ISS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BcAb、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均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HBcAb,pZeoSV2(+)/CpG-HBcAg(ISSb)组较pZeoSV2(+)/CpG-HBcAg(ISSc)组产生的抗-HBc效价显著增高(P<0.01),且其免疫Balb/c小鼠后能使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对小鼠HBcAb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含CpG-HBcAg(ISSb)的重组质粒能够明显增强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周健田德英许东陈淼章述军张振纲吴会玲
关键词:CPG基序乙肝核心抗原共刺激分子TH1/TH2型细胞因子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对1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64例并发神经系统症状,占41.3%。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少尿期,其次为移行期。主要分布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其死亡率高(39.1%)。其病因主要为脑水肿、颅内出血、中毒性脑病、电解质紊乱、阿-斯综合征等。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病情复杂,预后凶险。正确认识其特征,尽早诊断与及时治疗对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振纲田德英杨道锋宋佩辉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神经系统症状预后发病机理病例分析
性滥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自1995年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结报道并证实了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存在并建立其分子克隆,初步研究表明,HGV 感染呈全球分布,HGV 主要通过输血或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目前,对 HGV 的性途径传播尚不甚了解,为了解 ...
陈红云张振纲田德英夏宁邵黄加权黄元成雷洪波杨道锋
文献传递
老年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6.5%,革兰阴性菌占73.3%;49.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82.5%的其他类型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但无万古霉素耐药株;3%的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与1996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以及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除外)耐药率均显著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21.4%和19.1%,高于1996年的17.7%和15.2%;产ESBLs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外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产ESBLs细菌感染增多是老年患者耐药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临床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全面检测。
田德英桂清荣张振纲许东宋佩辉
关键词:病原菌老年患者耐药性
激动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后CTGF和HGF变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检测激动素(kinetin)对大鼠肝纤维化后CTGF和HGF含量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 组,模型组,用CCl4诱导形成肝纤维化模型;激动素组造模同时给予0.1%激动素溶液0.5ml·100g-1· d-1;...
周健田德英张振纲
文献传递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
张振纲田德英宋佩辉夏宁邵魏镜龙杨道锋黄元成雷洪波虞涤霞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庚型肝炎ELISA聚合酶链反应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通过对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和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例HN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增高、血沉增快,9例EBV-DNA阳性。初诊时7例误诊为淋巴瘤,4例误诊为淋巴结核,1例误诊为败血症。淋巴结活检HE染色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12例患者应用疗程为2~6个月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未复发。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周治愈,但6年后复发。结论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进行淋巴结活检,CD标志免疫组化为关键依据,可用于排除T、B淋巴瘤,其病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早期长疗程的激素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
张振纲邹婕严伟明黄加权黄元成徐三鹏宁琴田德英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