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斌
- 作品数:65 被引量:50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夫妻收入差别和年龄差距会影响幸福感吗?——来自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7
- 2017年
- 家庭内部结构会对夫妻双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本文利用CGSS2013数据检验了夫妻相对收入地位和年龄差别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家庭总收入的情况下,妻子收入比重提高会显著降低丈夫幸福感,丈夫本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自身幸福感,但妻子收入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之间相对收入地位对妻子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丈夫收入增长能够显著提高妻子幸福感,妻子本人收入对幸福感也存在显著正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和显著度较低。年龄差别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年龄差距对妻子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传统上认为"男大女小"家庭关系更幸福可能这类家庭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认为,妻子相对收入提高对丈夫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取决于主观观念,越认同"男主内、女主外"观念的男性,妻子收入比重提高对其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越大。研究采用OLS和有序probit模型,通过增减变量观察回归系数和显著程度变化,发现结果是稳健的。
- 陆万军张彬斌
- 关键词:幸福感年龄差距资源交换
- 生育政策、子女数量与中国的性别教育平等被引量:10
- 2019年
- 近年来,中国性别教育差距快速缩小并呈现出女性高等教育在校生比重超越男性的现象,文章从生育政策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改善女性教育获得显著促进了性别教育平等。队列分析显示,生育政策之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相对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基于生育政策地区差异和出生队列差异构建的双差分模型分析发现,以农村二孩政策地区为参照组,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提高女性相对受教育机会方面更为明显。但相对于二孩政策,一孩半政策在促进性别教育平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在一孩半政策下独女户和双女户数量较少,家庭受性别偏好影响会将资源向男性倾斜,导致政策没有通过控制家庭规模提高女性相对教育获得机会。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放松生育政策,农村地区由一孩半政策过渡到二孩政策并不会对女性教育获得产生明显影响,应该关注生育政策调整对严格独生子女政策地区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同时,随着性别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市场性别歧视,进一步提高女性地位并促进性别平等。
- 陆万军邹伟张彬斌
- 关键词:生育政策性别平等教育获得
- 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被引量:5
- 2010年
- 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依据目前国内人口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且死亡率在低水平上出现反弹的事实,判断我国人口转变已经进入完成阶段。根据近几十年来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走势,指出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时代即将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短缺现象和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弥补其未来数量的短缺,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调整和完善未来生育政策等是应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问题的有效措施。
- 张彬斌
- 关键词:人口转变劳动力供给人口老龄化
- 研发投入强度增长与中年就业退出被引量:3
- 2022年
- 研发投入强度增长通过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技术需求结构,促使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劳动者提前退出就业。本文考察不具年龄优势的劳动者微观行为对宏观技术环境变化的响应问题,即行业研发投入增长带来的潜在技术进步,对41~59岁年龄段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考虑行业特征、劳动者个人基本特征及其家庭特征在内的基本结果表明,2002—2010年各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增长显著提高了劳动者提前退出就业的概率;并且该效应具有持续性,2002—2010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增长也提高了劳动者在2011—2015年退出就业的概率。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对劳动者提前退出就业的偏效应非恒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越大的行业中劳动者提前退出的概率提升越大,此效应还随劳动者年龄的增加而加大,学历相对较低者、非技能型劳动者、女性劳动者以及迁移者受到的平均冲击也更大。劳动者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象,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一个矛盾,完善相关政策应充分兼顾生产者效率和劳动者福利。
- 张彬斌
- 关键词:研发投入强度投入产出表
- 就业类型、社会福利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来自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49
- 2018年
- 本文以身份认同和定居意愿表示个体城市融入状况,从就业特征和职工社会保险的视角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发现,就业的非正规性和缺乏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其中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主要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部门就业,就业的部门特征是导致非正规就业比重高且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过低的主要原因。为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并提高外来人口城市融入,可以通过相关政策促进就业正规化并提高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包括取消城市部分行业和部门对外来人口的准入限制,通过劳动督察和税收激励政策提高私营企业建立正规劳动关系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重,通过放宽缴费条件、降低缴费基数、增加社会保险种类等方式促进灵活就业者参与城镇社会保险。
- 陆万军张彬斌
-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职工社会保险身份认同定居意愿
-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促进基础
- 2024年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053元、人均经营净收入6542元,二者合计28595元。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都是参与就业获得的收入,二者的合计,也即现阶段我国居民由就业而实现的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约为73%。这说明,参与就业是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最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就业总人口约为7.4亿人,占16~64周岁人口的78.35%。
- 张彬斌
-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工资收入
- 就业扩容提质 促进共同富裕--以加快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抓手被引量:12
- 2022年
- 劳动报酬是中等及偏下收入群体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就业扩容提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结构性矛盾正在拖累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导致就业损失和就业质量提升乏力。本文基于多系统的广泛数据信息,计算并提炼出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具有五大特征化表现:劳动力供给总态势于就业有利,但全社会就业忧虑却不断积累;市场主体数量扩张,但边际就业创造能力趋弱;城镇新增就业“读数”可观,但难支撑就业净增加;青年失业普遍,失业率随劳动者年龄增加明显呈L型,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制造业等最缺工的行业失业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劳动力参与率变化和就业统计变化等因素掩盖了部分深层矛盾。矛盾形成机理在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品市场调整,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既稀缺又过剩,市场主体内生发展动力羸弱,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青年群体技能和就业意向不适,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存在壁垒等。破解这些矛盾必须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补齐职业教育的文化素养短板,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优化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空间,促进就业稳和经营活;微观就业政策要向末端劳动者延伸,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加快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以创新驱动和新发展格局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形成就业扩容提质的发展导向,促进各类发展政策协调。
- 张彬斌
- 数字经济稳就业:净贡献及动能枢纽
- 2024年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数字经济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出口,但其对就业的净贡献尚不够明确。本文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重要宏观变量为基础,并以数字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为机制通道,测算数字经济对就业增长的净贡献,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综合影响。基准口径测算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拉动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年均净贡献城镇新增就业的20.09%和29.44%,在2011-2020年的常态化情境下,年均净贡献就业299.75万人,相当于城镇新增就业总规模的22.65%。在对数字经济适用较宽松的界定口径并基于名义经济增长的测算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拉动2011-2022年名义经济增长,年均净贡献就业374.68万人,相当于城镇新增就业总规模的29.06%。进一步地,本文从数字经济助力就业质量提升、数字经济助力服务业就业扩容、就业服务数字化助力人岗匹配效率提升等三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动能枢纽,并从稳定经济增长、健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体系、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等角度提出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 雷尚君贺俊张彬斌
- 关键词:数字经济就业
- 中国家庭存在退休者消费之谜吗?——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将法定退休年龄作为消费者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外生间断,在断点回归的框架下估计退休对消费的影响。户主退休对家庭消费在总量上具有微弱的抑制效应,分类消费项目支出有升有降,消费结构发生调整。与工作有关的项目或可用于家庭生产的项目开销显著减少,其中,与工作相关的消费显著减少38.8%,对家政服务的消费显著下降13.1%~13.8%;家庭日常非耐用品的消费支出却显著增加约40%,主要是由于退休后家庭食物开支增加;退休对医疗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休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随着劳动者的退休而明显增加。中国劳动者退休后消费开支的下降并不构成"谜"。
- 张彬斌陆万军
- 国道主干线贯通与企业存货调整:来自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证据被引量:1
- 2018年
- 将公路国道主干线覆盖西部地区视为一次"交通干预",本文借助"对照实验"分析逻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数据,借助企业所处县域与国道主干线的邻近关系,在双差分框架下评估了制造业企业存货行为受到的"干预效应"。因果关系识别策略考虑了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可能具有的经济外溢性对效果评估的干扰,实证模型在不同控制变量设定下得出的结论较为稳健。研究发现,如果企业所处县域被国道主干线覆盖,主干线贯通之后,企业整体存货相对规模趋于下降,其中的产成品存货相对规模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企业存货行为在其所面临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后向着更优化的方向调整。分线路研究发现,不同国道主干线对企业存货行为的调整效应有差异,西南出海公路通道的作用最为明显。本文从一个微观视角阐释了公路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 张彬斌陆万军
- 关键词:国道主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