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生 作品数:78 被引量:33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甘肃省神经外科状况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统计分析甘肃省神经外科的床位、医师数量、住院患者基本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为神经外科疾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省内独立建制的神经外科发放表格,统一汇总、统计分析。结果17家三级医院和7家二级医院参与调查,平均每位神经外科医师年收治患者71.18位,每10万人有0.59名神经外科医师和2.71张神经外科床位。神经外科患者及手术数量逐年增多。颅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癫痫的外科诊治主要集中在省级大医院,下级医院主要诊治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等。结论甘肃省神经外科实力薄弱,尤其是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张建生 李强 丁永忠 李建雄 胡泉 杨初蔚关键词:流行病学 神经外科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颅内压与眼内压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一周内同时监测颅内压(ICP)和眼内压(IOP)。结果发现伤后24小时内IOP随ICP增高而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8,P<0.01),在ICP2.80~5.33kPa组,IOP均值为3.85kPa,ICP>5.33kPa组,IOP均值为4.58kPa伤后三天IOP增高最显著;IOP增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提示颅脑损伤时IOP受ICP影响,通过测定IOP可间接反映ICP增高程度,对颅脑损伤病人救治和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周旺宁 康笃伦 张建生关键词:IOP 病人 颅内压 眼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 ICP 均值 解剖复位在后颅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附34例体会) 任军 丁永忠 张海林 李强 任海军 张新定 潘亚文 张建生肺癌肿瘤抑制基因1在脑瘤中的研究进展 2008年 分子遗传学的新发展已经验证了在脑瘤发病机制中存在新基因。对此,肺癌肿瘤抑制基因1(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1,TSLC1)的肿瘤抑制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过程中首先被证实。在各种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包括脑膜瘤、胶质瘤。最近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TSLC1还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 胡泉 张建生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 脑瘤 肿瘤抑制作用 LUNG 采用不同程度扩大中颅窝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的显露及损伤程度的解剖学评价 2007年 目的对经中颅窝入路小脑脑桥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经中颅窝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中颅窝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壁和弓状隆突。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小脑脑桥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经中颅窝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中颅窝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壁和弓状隆突的显露程度进行评分,分别为0分、2分和3分;显露面积分别为0(、523.00±101.98)mm2和(706.30±119.39)mm2,每一步扩大后显露面积均较前明显增加(P<0.001)。对经中颅窝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壁和弓状隆突的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分别为1分、5分和10分。结论①单纯中颅窝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显露有限。②在单纯中颅窝入路的基础上进行2次扩大后,小脑脑桥角区的显露程度和显露面积明显扩大,但相应的损伤程度扩大,尤以磨除弓状隆突后损伤程度最大。 潘亚文 段磊 张建生 赵贤军关键词:小脑脑桥角 颅骨锁在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08年 一、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对受伤后24h内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的患者行清创并对复位后不稳定的骨片行颅骨锁内固定,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57岁,平均35.4岁。凹陷骨折部位:额骨8例,顶骨13例(其中跨窦2例),颞骨8例,枕骨7例。CT、X线示凹陷骨折范围:2cm×3cm~8cm×10cm,深度〉1cm。开放性颅骨粉碎骨折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挫伤13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1例。本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常规行清创、消毒,根据伤口设计皮瓣,按常规手术步骤选择游离骨片或骨瓣进行开颅术,清除夹在骨折片内的毛发和异物彻底清创后,取出游离骨片,清洗后一次放入1:1000庆大霉素盐水及0.1%的活力碘中浸泡各半小时备用,取出术区异物、清除挫伤失活的脑组织、硬膜外、硬膜下血肿。 李强 张建生 丁永忠 任军 李兰庆关键词:骨折内固定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手术步骤 清创后 脑脓肿14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2001年 目的 进一步探讨脑脓肿发病情况、影像学表现 ,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147例脑脓肿的发病、病因、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死亡率下降因素。结果 脑脓肿发病年龄较年青 ,血源性及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升高 ,CT结合MRI可明确诊断 ,选择最佳手术方法。CT应用后死亡率由 2 3 8%下降到 7 5 %。结论 CT为脑脓肿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 杨军 张建生 康笃伦 裘明德 韩哲生关键词:脑脓肿 CT 磁共振成像 外科手术 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探讨 2008年 背景与目的: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治疗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研究探讨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满意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术前MRI表现,将56例外侧裂区星形细胞瘤分为4种类型。Ⅰ型:额叶为主型,16例;Ⅱ型:颞叶为主型,13例;Ⅲ型:额-颞跨侧裂型,21例;Ⅳ型:额-颞-岛叶型,6例。依肿瘤特征选择手术进路:Ⅰ型经额前外侧脑沟进路;Ⅱ型经颞前外侧脑沟进路;Ⅲ型和Ⅳ型经外侧裂池进路。在保全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显微手术尽可能全切除或多切除肿瘤。术后根据肿瘤级别和特征辅以个体化放疗和/或化疗,平均随访38个月,依据术后MRI和KPS评价治疗结果。结果:肿瘤于镜下全切除39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6例遗留永久性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因肿瘤局部复发而行二次手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WHOⅡ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前后K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外侧裂区星形细胞瘤,依据MRI表现,选择个体化的手术进路,应用显微技术,在保全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或多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减轻肿瘤负荷,术后辅以个体化放疗和/或化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周旺宁 张建生 韩彦明 张新定 任军 程得均关键词:外侧裂 星形细胞瘤 个体化 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颅脑外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近几年,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颅脑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中起核心作用。颅脑损伤后IL-1和TNF上调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在脑损伤早期阶段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对损伤组织有害,在脑损伤恢复阶段中等水平的IL-1、TNF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所以对这些细胞因子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将推进脑损伤治疗水平的进展。 魏进旺 张建生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颅脑外伤 部分迷路切除对桥小脑角区显露及其损伤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对迷路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迷路入路的手术操作,在迷路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部分半规管(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和全部半规管。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3种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迷路后入路及其磨除部分半规管和全部半规管的显露程度评分分别为1分、1分和2分,显露面积分别为(304.29±39.74)mm2、(416.13±90.14)mm2和(610.47±109.36)mm2,磨除部分半规管后显露面积较迷路后入路明显增加(P<0.001),而磨除全部半规管后显露面积较磨除部分半规管无显著扩大(P=0.562)。而经迷路后入路及其磨除部分半规管和全部半规管的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1分、9分和12分。结论:单纯迷路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显露有限,在单纯迷路后入路的基础上磨除部分半规管(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和显露面积明显扩大,但相应的损伤程度扩大,磨除全部半规管较磨除部分迷半规管路并不能明显扩大显露程度和显露面积,且损伤程度明显扩大。 潘亚文 张建生 段磊 赵贤军关键词:桥小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