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南
- 作品数:65 被引量:21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川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1982~1996年)被引量:15
- 1997年
-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 张选明钟永良魏银松张富南饶忠秀杨彦空王明忠
- 关键词:丝虫病病原学
-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探讨被引量:8
- 2010年
- 通过文献复习以及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四川省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犬源性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介绍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以供临床诊断和防治利什曼病的参考,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黑热病均为白蛉季节有疫区居住史的患者,临床特点为反复不规则发热、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病等。非疫区医疗机构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尽早做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对来自疫区的患者应加强对本病的防范意识和提高诊断水平,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尽早作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张富南张丽萍
- 关键词:黑热病
- 防治后期马来丝虫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感染媒介按蚊的现场观察被引量:1
- 1998年
- 防治后期马来丝虫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感染媒介按蚊的现场观察张富南1饶忠秀1卢素惠1张选明1侯崇华21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2乐山市市中区卫生防疫站乐山市全福乡裕农、台子和石头村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95...
- 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卢素惠侯崇华
- 关键词:微丝蚴血症马来丝虫按蚊
- 全文增补中
-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调查分析
- 2012年
- 目的了解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发病和转归情况,为开展患者关怀与照料提供依据。方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年),在3个流行县区以10周岁以上人群为调查对象,逐户逐人访问与体检;2011年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逐个询问、复查,完善个案资料和建档。结果眉山市1983年基本消除丝虫病时有慢性丝虫病患者393例,至1996年消除丝虫病和2011年复查分别尚存86、29例;2011年慢性丝虫病患者比基本消除丝虫病与消除丝虫病时分别自然减少92.62%、66.28%,分布区域由防治前32个乡镇111个村313个组减少为2011年的14个乡镇25个村28个组,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遗留的29例患者年龄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82.76%),病程在30年以上的占82.76%,淋巴液肿部位在单侧下肢的占75.86%;肢体淋巴液肿分期为Ⅰ~Ⅱ期占86.21%。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与原人群微丝蚴率呈正相关。结论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原慢性丝虫病患者因年老病死自然减员已显著减少,体征程度明显减轻,表现为高龄、病程长的特点。后期监测应加强患者自身保健治疗,给予关怀和照料,减轻症状与体征,控制发病。
- 刘志荣李佐张富南李瑞洋陈漪澜
- 关键词:马来丝虫病慢性丝虫病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趋势观察被引量:3
- 1990年
- 在经过防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一乐山市中区裕农、台子、石头村,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条件下,1984~1989年连续观察6年。微丝蚴率分别由1985年的0.81、1.03和1.36%降至0、0.15和0.39%;1985年俭出的6例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因年老死亡,至第6年已有31例转阴,1987年在石头村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剖检嗜人按蚊11590只,阳性蚊55只,平均幼丝虫感染率0.47%,7只蚊含第3期幼虫13条;剖检中华按蚊1781只,仅1987年在石头村一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家中检获阳性蚊2只,含第1期幼虫3条。裕农村已连续3年未检获阳性蚊。认为裕农、台子村的丝虫病流行已趋终止,中华按蚊已失去媒介作用。
- 魏银松张富南饶忠秀王文超郑德福喻尊鹭卢素惠侯崇华
- 关键词:丝虫病流行病学
- 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被引量:10
- 2009年
- 张富南
- 关键词:黑热病流行区
- 重庆市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了解重庆市慢性丝虫病患病现状,为治疗和照料慢性丝虫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以乡为单位,历史资料记载的微丝蚴率分为≥10%、≥5%和<5%三层,每层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样调查9个村。逐户走访,询问和/或查体,记录各型慢性丝虫病调查结果。用此方法调查的各型慢性丝虫病人数,估算全县现有各型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微丝蚴率低,慢性丝虫病患者少,分布范围小的区县,以村为单位,对曾经有丝虫病流行的村进行逐户走访调查,记录调查结果。结果抽样调查+估算+普查,尚有慢性丝虫病患者23 426 例,患病率为0.94%,其中象皮肿占3.99%、鞘膜积液占55.78%、乳糜尿占33.63%、混合型占6.60%。与20世纪 90年代摸底数的56 008例比较,减少35 282例,下降了58.17%。微丝蚴率越高的地区,慢性丝虫病患者亦多, 经相关分析(r=0.95,P<0.0005)。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重庆市慢性丝虫病现状,为今后开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与照料提供了依据。
- 李继艮吴成果张富南雷杨李怡蒋诗国
- 关键词:慢性丝虫病
-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张富南张丽萍张育智陈漪澜雷杨肖宁
- 关键词:地震灾后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 2001年
-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1984~ 1996年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选定 3个村为观察区 ,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 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 1.0 3%、微丝蚴密度大多≤ 10条 /12 0 μl的裕农和台子村 ,分别在 5年和 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 0 ;微丝蚴率 1.36 % ,微丝蚴密度大多≤ 2 0条 /12 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 (>5 0条 /12 0 μl)的石头村 ,于 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 ,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 0 .2 7%。 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 ,微丝蚴密度的降低 ,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 ,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 张富南饶忠秀卢素惠魏银松
- 关键词:嗜人按蚊
- 2006-2011年眉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眉山市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后期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眉山市2006-2011年疟疾疫情报告和防治工作年报表材料;对全市发热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监测点采用IFA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2006-2011年血检发热居民320 948人,检出疟疾患者130例,年发病率为0.01%~0.06%。46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以东坡区最多,占全市的80.43%,彭山和洪雅县无本地感染病例,全市已连续2年未检出本地感染病例;84例输入性病例,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分别为38、44和2例,以青神县最多,占全市的48.81%。外出人员以到云南省疟区的感染数最高。监测点人群抗体水平均为阴性;中华按蚊为当地传疟媒介的优势蚊种。结论眉山市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对降低本地疟疾发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疫情逐步稳定和得到有效控制。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外出返乡人员的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是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控制疟疾流行。
- 刘志荣李佐陈鑫李瑞洋张富南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