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家梅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美学
  • 2篇审美
  • 2篇味论
  • 1篇形式美
  • 1篇形式美感
  • 1篇言说
  • 1篇言意
  • 1篇言意之辩
  • 1篇艺术
  • 1篇意境
  • 1篇意蕴
  • 1篇中国美学
  • 1篇中国人
  • 1篇中国诗学
  • 1篇中国艺术
  • 1篇人情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审美价值
  • 1篇审美时空

机构

  • 1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1篇张家梅

传媒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青年探索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嬗变被引量:7
2003年
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从211工程到大学的扩招,从大学的合并到后勤的产业化,中国大学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的重镇。而在这喧嚣背后,是人们对于大学进入市场的关切。许多明智之士在不断地追寻大学的精神,对大学的所谓产业化持保留的态度。...
张家梅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嬗变高校人文关怀
论因诗称名的现象
2003年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就是用诗人、词人最有名的诗句或词篇来给诗人称号。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特殊传播方式。更是中国诗歌批评民族特色之表征。
张家梅
“味”的诗性言说被引量:1
2005年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张家梅
关键词:平淡
味“和”之内涵及“味”论之美学意蕴被引量:2
2005年
中国美学极为重要的观念“和”往往被认为起源于音乐,“和”其实还有“味和”的内涵。由此,中国美学“声”“味”并举。缘于“无味和五味”的“和”,“味”既实且虚,既有又无。它被魏晋玄学家所青睐,以之论道,以之论乐。随后进入文学,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美学概念,契合了得意忘言的审美精神。
张家梅
关键词:美学
论“味”的美学内涵被引量:7
2004年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张家梅
关键词:味论审美辨味
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
中国哲学早已注意到'言之不足'.先秦诸子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形成了老庄'道不可言',《周易》'书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言意之辩所促成的中国美学'意内言外'的思维方式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进行了终极的追寻.这个追寻从创...
张家梅
关键词:比兴中国艺术意境中国诗学
圣人有情无情之辩的美学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魏晋之际,圣人有情无情议论纷纭。王弼以圣人为模本,以感释《咸》建构“情动于中”;以“应感”论情感的激荡;就“无累”论情感的化解;就“体冲和”谈化解的途径,确立了情感的合理存在。由此,嵇康、郭象汲汲于探讨应对情感之法。他们的理论建树催生了魏晋人情的发现,为中国美学最终形成以情志为本奠定了基石。
张家梅
关键词:人情
中国人化批评论
张家梅
关键词:人化
词体之“要眇宜修”论被引量:1
2004年
“要眇宜修”出自《楚辞》 ,本形容女子精微细致之美。清词人用之论词 ,以确立词的艳丽本性、婉约体格、蕴藉气质 ,使之获得了有别于诗的形式美感和文体风格 。
张家梅
关键词:词论《楚辞》形式美感文体风格词体
人化批评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表现形态被引量:3
2000年
人化批评是中国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本文追溯了人化批评由个体的同构———同形———同态———同质———同气向群体的社会关系设喻渐进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表现形态 。
张家梅
关键词:历史脉络文学批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