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婷

作品数:8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丘陵区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胁迫
  • 2篇垄沟
  • 2篇垄沟种植
  • 2篇沟种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对刺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效应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含量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8篇张婷
  • 3篇陈云明
  • 2篇曹扬
  • 2篇刘国彬
  • 2篇赵西宁
  • 2篇吴普特
  • 1篇崔静
  • 1篇张健
  • 1篇聂小军
  • 1篇王自奎
  • 1篇马小飞
  • 1篇宋卫宁
  • 1篇张凤云
  • 1篇王旭东
  • 1篇王钰莹
  • 1篇王梦醒
  • 1篇武春华
  • 1篇黎妮
  • 1篇徐明
  • 1篇刘恩新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生长季末期干旱胁迫对刺槐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被引量:22
2016年
以一年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生长季末期设置包含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70%的对照组和停止水分补给的干旱处理组的盆栽试验,研究该时期干旱胁迫对刺槐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处理组幼苗功能叶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持续降低,至第12天时分别降至对照组的10.91%,5.70%和3.63%,且整个试验期间其均显著低于基本保持不变的对照组(P<0.01)。干旱处理组幼苗叶、枝、树干、粗根、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2,1.05,1.13,1.26,1.29倍(P<0.05);但淀粉含量均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84.0%,94.8%,63.3%,70.5%,89.4%(P<0.05);NSC含量均降低,叶和细根NS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03倍和1.01倍,枝、树干、粗根NS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96.6%,70.5%,78.2%(P<0.05);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比值均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33,1.10,1.79,1.82,1.44倍(P<0.05)。就整株水平而言,干旱处理组幼苗NSC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在第6,9,12,15天时,其分别是对照组的84.0%,79.2%,76.3%,67.5%。除枝和细根NSC含量外,不同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比值、整株水平NSC含量均与土壤含水量、叶生物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显著相关(P<0.05)。生长季末期干旱胁迫导致刺槐幼苗提前大量落叶、净光合速率降低、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增加,导致淀粉积累减少,进而NSC被提前消耗,且以树干和粗根中的消耗最显著。
张婷曹扬陈云明刘国彬
关键词:光合速率可溶性糖水分胁迫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选取黄土丘陵区3种代表性植被恢复模式的沟谷地样地: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沟谷地(G-Rp),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沟谷地(G-Ck)和天然草地沟谷地(G-Ng)。通过分析沟谷地5个坡位样带的土壤样品,评价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及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土壤全磷含量及储量略有减少的影响,其中柠条灌丛沟谷地土壤磷相对于对照(坡耕地)减少达显著差异(P<0.05);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储量在沟谷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呈由上到下递增趋势(除G-Rp沟底);沟谷地土壤碳氮元素间呈正向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01)。在黄土丘陵区沟谷地地貌单元实施植被恢复,可显著地提高沟谷地土壤的碳汇和氮素储量。
徐明张健刘国彬张婷
关键词:植被恢复刺槐柠条
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5
2016年
为探讨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碳构成和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生物质炭、秸秆及两者配合施入下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为21.50%(2%添加水平),远大于等量生物质炭的矿化率(8.09%);施用等量(占4%土重)生物质炭和秸秆,培养200 d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40 g·kg^(-1)、17.40 g·kg^(-1),表明生物质炭对有机碳的提升作用大于秸秆的.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有有机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物质炭与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的矿化,对有机碳矿化影响的交互效应为正值.施用秸秆能大幅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碳,而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碳影响小;秸秆和生物质炭配合也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但其交互效应与培养时间、施用量等有关,可正可负.
张婷王旭东逄萌雯刘恩新白如霞黎妮王钰莹
关键词:秸秆生物质炭土壤有机碳碳矿化黑垆土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0
2011年
为了明确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实验方法,结合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该区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2种群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铁杆蒿和长芒草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种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也都呈增加的趋势,且同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步调基本一致;全磷和硝态氮也表现了总的增加趋势,但与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对铁杆蒿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有机质、黏粒质量分数和水分含量,其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水分含量表现为正效应,即生物量随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黏粒质量分数表现为负效应;对长芒草群落影响较大的是海拔、坡位、年限和全氮质量分数。
张婷陈云明武春华
关键词:群落生物量土壤养分效应通径分析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草地表层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草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与地形、土壤、植被等因子的相关性,以期揭示自然恢复过程土壤固碳特征及显著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长芒草群落土壤表层SOC平均含量14~18a显著增加,年均增加量为0.295g/kg;18~26a增加平缓,年均增加量为0.186g/kg;26~45a略微下降,33,45aSOC平均含量分别低于26a(8.92%,3.18%),差异均不显著。白羊草群落则表现25~40a平缓增加,年均增加量为0.054g/kg,40~45a以上显著增加,40aSOC平均含量低于45a以上29.38%,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剖面,SOC含量均表现为土层0—10>土层10—20cm。土壤总SOC密度变化趋势与SOC平均含量一致。相关分析表明,长芒草、白羊草群落SOC平均含量随着恢复年限、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全氮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海拔、容重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长芒草、白羊草群落土壤表层SOC存在明显固存效应,海拔、恢复年限、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全氮、容重为显著影响因子。
王琼芳陈云明曹扬崔静张婷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含量
垄沟灌溉种植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种植模式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沟灌溉种植系统对玉米相对叶绿素质量浓度(SPAD)、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种植系统能增加玉米的相对叶绿素质量浓度、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垄沟系统种植玉米和对照组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60cm垄宽的垄沟种植系统的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
张婷吴普特赵西宁张凤云
关键词:春玉米垄沟种植叶绿素光合特性
小麦LBD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表达特性及调控网络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为深入发掘小麦LBD基因的功能,利用小麦最新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小麦LBD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表达特性及调控网络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了75个小麦LBD基因,根据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可将它们划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个亚家族。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除了5D和7D外,其余染色体均含有LBD基因。共表达调控网络分析表明,15个LBD基因参与了小麦功能基因调控。利用RNA-seq数据对所有小麦LBD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表明,小麦LBD基因在不同组织间和胁迫下存在着差异表达,多个组织特异和胁迫响应相关LBD基因被鉴定到,可作为后续功能研究的候选基因。
邢光伟王梦醒马小飞赵贤张婷聂小军宋卫宁
关键词:小麦逆境胁迫表达谱
垄沟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设60、90 cm两种垄宽的垄沟种植模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沟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垄宽的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与90 cm垄沟种植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60 cm垄沟种植模式玉米株高分别提高11.1%和19.6%;功能叶叶面积分别提高6.46%和10.78%;相对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6.7%和12.9%;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6.9%和10.7%;玉米产量分别提高8.1%和10.7%;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7%和5.8%,差异显著。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沟种植模式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处理中,60 cm垄宽的垄沟种植模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张婷吴普特赵西宁张凤云王自奎
关键词:玉米垄沟种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