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在虎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中苏
  • 3篇战后
  • 3篇侨民
  • 3篇中苏关系
  • 2篇学者
  • 2篇侨民问题
  • 1篇第二次世界大...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新中国成立前...
  • 1篇战后初期
  • 1篇社会主义
  • 1篇十月革命
  • 1篇世界大战
  • 1篇苏联解体
  • 1篇苏联解体原因
  • 1篇苏美关系
  • 1篇农民
  • 1篇遣返
  • 1篇主义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张在虎
  • 1篇高龙彬

传媒

  • 2篇俄罗斯研究
  • 1篇党的文献
  • 1篇史林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被引量:7
2008年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在虎
关键词:中苏关系
中国政府与1954、1955年苏联集体遣侨被引量:2
2008年
20世纪50年代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垦荒运动在苏联掀起。为解决这一运动所急需的劳动力,苏联政府于1954和1955年对其侨居中国多年的侨民进行了集体遣返。在苏联遣侨过程中,中国政府在维护主权和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自始至终对苏联政府的这一重大外交步骤予以积极配合与协助,而苏联政府也在总体上尊重了中国政府的主权、利益与意见。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合作,从而保证了苏方集体遣侨行动的顺利开展。
张在虎
关键词:中苏关系
英美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述评
英美学者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立论尖锐,视角独特,方法多样,分析深刻。他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关于美国的作用等领域展开,涉及了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
张在虎房铠高龙彬
关键词: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
文献传递
苏美关系与战后苏联难民、侨民遣返被引量:2
200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这直接关系到苏联能否在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等重大问题。为此,苏联力图乘与美国等盟国的合作尚未破裂之机,迅速将其难民、侨民与战俘全部遣返回国。初期的合作基本上是愉快的,然而随着苏美关系的不断恶化和冷战的全面爆发,美国对苏难民、侨民政策迅即做出重大调整,苏联难民、侨民的遣返处处受阻,大量人员留在了西欧或被重新安置到了美国。
张在虎
关键词:侨民遣返美苏关系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青岛俄国侨民问题(1945年9月—1949年6月)——以中苏美关系为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的青岛俄侨是青岛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俄国十月革命和内战年代形成的中国俄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俄侨主要来自于中国东北及上海等俄侨所在地而非直接来自俄国或苏联本土。青岛俄侨人数虽少,但与中国乃至世界...
张在虎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文献传递
再论农民与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关系(1917.3—10)——基于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列宁有关论述的新探讨
2007年
十月革命中,俄国农民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投入了革命,对推动革命的进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布尔什维克党虽力图直接领导他们,但他们却基本上是以自发的起义形式来进行革命的,因此十月革命并非是一场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形式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过,农民的革命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城市工兵革命在一致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基础上形成了客观上的革命联盟,二者共同将该政权推向孤立、孱弱的绝境之中,从而保证了十月革命得以较为容易地取得胜利。
张在虎
关键词:农民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2007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在青岛的苏联侨民人数并不多,且具有较大流动性,又与中国境内东部地区的苏侨(俄侨)保持着互通性和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青岛苏侨并非直接来自俄国或苏联本土,而主要是由中国其他地区迁居青岛的白俄于二战后转化而来。他们的存在及活动时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时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及中苏两国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下,他们的生存环境及命运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此期间,苏中两国政府对中国苏侨进行了几次遣返,青岛苏侨亦基本随之回国,从而最终结束了他们的旅青历史。
张在虎
关键词:中苏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