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才

作品数:2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文化
  • 7篇文学
  • 5篇小说
  • 3篇政治
  • 3篇国文
  • 2篇中国文学
  • 2篇文化意义
  • 2篇文学思想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现代小说
  • 2篇小说观
  • 2篇民初
  • 2篇国文学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党争
  • 1篇新剧
  • 1篇新文化
  • 1篇新小说

机构

  • 24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作者

  • 24篇张俊才
  • 1篇王勇
  • 1篇张文莉

传媒

  • 4篇福建工程学院...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学刊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求索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纾的“中学”观
2010年
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林纾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林纾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林纾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张俊才
关键词:中国文化自省精神普世价值
艰难时世的文学抉择——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论
2001年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张俊才
关键词:文学思想历史意义
近代文人新小说观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
2007年
张俊才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小说观《新小说》文人中国历史
林纾对日本小说《不如归》的评价及其他
2017年
《不如归》是辛亥革命前夕输入中国的一部日本小说。其译者林纾不仅从擅长"叙悲"的角度把此书紧排在他最负盛名的两部译作《黑奴吁天录》和《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后,而且认为此书可作为"家庭之劝惩",具有较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价值。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人曾经非常认真地向日本学习,但学习的重点是日本人勇于"学习西方"的精神,而非日本自身的文化与文学。唯其如此,虽然有大量的中国作家曾经留学日本,但日本文学并未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五四"时期,林纾曾与新文化阵营发生龃龉,他认为日本人虽然锐意"求新",但对传统文化却并未"弃掷践唾",这一点是值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学习。
张俊才
频频“谒陵”为哪般?——晚年林纾的政治、文化心态解读
2011年
在林纾还热心作'共和之老民'的时候,他就已经拜谒了光绪陵墓。在林纾萌生了清晰的'遗老'意识后,谒陵更成为他每年一度的'必修课'。民初清室受到'优待'这一政治安排,是林纾这类人物并不避讳'遗老'这一称谓的客观原因。不过,林纾这类'遗老'都不算是真正的遗老,因为他们并没有发展到与民国誓不两立的地步。林纾之频频谒陵具有多重的政治文化寓意:自情感言之,林纾欲借此表达他对英明'故主'的爱恋之情;自政治言之,林纾欲借此表达他对那个夭折了的君主立宪政体的怀念;自道德言之,林纾欲借此表达他对纲常之内不可缺失的信义和节操的坚守。
张俊才
林纾文化立场的再认识被引量:1
2010年
林纾并不认为西方文化完美无缺,悉皆可学。林纾的文化立场仍可以用"中体西用"这一术语来概括,但"体"的含义是强调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独有价值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性必须坚守,"用"的含义是强调西方文化可以激活中华文化并使之实现现代转型。林纾也表现出一种试图儒化西学或者援西学以入儒的意图。
张俊才
关键词:西体中用中华文化
必须正视五四新文化派的缺点
五四新文化派的伟大功绩是不可否定的。但是,五四新文化派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缺点:一是粗暴反传统的激进立场。二是不容异议的学术霸权作风。三是正义旗帜下的非道德行为。不正视五四新文化派的缺点,不利于我们对那段在中国现代文...
张俊才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学术风格文化转型
民族性视野中的闻一多诗论被引量:1
2006年
“五四”时代,面对“欧化的狂癖”,闻一多异常自觉而清醒地思索并实践着现代诗歌的民族性建构这一重大课题。他既主动地取法西方又坚决地反对“欧化”,既诚挚地珍爱传统又断然地否定复古,决心在中西诗歌艺术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基础上,建构现代中国诗歌的民族性。他认为,现代中国的诗歌固然应该具有“现代”的色彩,但“其当存之中国艺术之特质则不可没”。为了探求“中国艺术之特质”,闻一多曾经对律诗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指出律诗的艺术形式中“有个中国式的人格在”。
张俊才张文莉
关键词:闻一多民族性诗论
民国初年林纾政治倾向变迁之考察
2012年
民国成立伊始,林纾则一反常态,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担任有政治背景的《平报》编纂,但由于民初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治运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林纾在《平报》发表的议政之作中,一方面对议会"党争"中的种种丑闻进行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则对南北之间不断升级的政治角力进行劝阻和促和。林纾不能理解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诉诸武力的"二次革命",对此,他悲观失望,决心与这个"全以捣乱为自由"的民国分道扬镳了。综上,林纾这类"遗老"不是真正的遗老。
张俊才
关键词:民国初年议会党争不满
重议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2008年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明显的国民党政治背景,其对'民族意识'诠释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性和保守性,但由于民族文艺的建构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需要,因此,这一文艺运动的发动也决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
王勇张俊才
关键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历史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