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丕胜

作品数:33 被引量:129H指数:5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白血
  • 17篇白血病
  • 16篇细胞
  • 15篇急性
  • 8篇淋巴
  • 7篇粒细胞
  • 6篇早幼粒细胞
  • 6篇早幼粒细胞白...
  • 6篇粒细胞白血病
  • 6篇基因
  • 5篇血液
  • 5篇造血
  • 5篇疗效
  • 5篇急性早幼粒
  • 5篇急性早幼粒细...
  • 5篇急性早幼粒细...
  • 5篇急性早幼粒细...
  • 5篇干细胞
  • 5篇干细胞移植
  • 4篇造血干

机构

  • 24篇宁波大学
  • 9篇焦作市第二人...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承德市中心医...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平顶山市第一...

作者

  • 33篇张丕胜
  • 21篇裴仁治
  • 19篇刘旭辉
  • 18篇陈冬
  • 18篇杜小红
  • 13篇陆滢
  • 13篇曹俊杰
  • 10篇李双月
  • 10篇沙科娅
  • 10篇马俊霞
  • 8篇叶佩佩
  • 8篇唐善浩
  • 7篇陈列光
  • 6篇吴静怡
  • 5篇林丽
  • 4篇葛守辈
  • 4篇张碧波
  • 3篇范峥
  • 3篇史晓薇
  • 3篇周剑峰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浙江医学
  • 2篇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张丕胜刘新建韩海年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MDS
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 vs 1.09±0.41,P<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唐善浩裴仁治马俊霞张丕胜陆滢刘旭辉杜小红陈哲陈冬沙科娅曹俊杰李双月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被引量:2
2002年
刘新建张丕胜杨彩丽陈玲苏丽娟段璐芬王喜莲
关键词: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急性白血病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在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均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40例,均于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在本院接受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白介素-11治疗,实验组实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预后显示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明显,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小板情况差异明显,实验组的血小板恢复最大值、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9/L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实验组的安全性理想,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其安全性和疗效比白介素-11理想。
陈列光裴仁治张丕胜陆滢刘旭辉吴静怡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4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也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随着针对1TP发病机制新药物的出现,治疗有了更多选择。近年,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及重组人IL-11(rhlL-11)单药治疗难治性ITP取得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仍无效,本研究拟报告两者联合治疗19例难治性ITP的疗效。
杜小红曹俊杰裴仁治张丕胜马俊霞刘旭辉陈冬沙科娅李双月林丽庄贤栩张碧波范铮
关键词: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利妥昔单抗IL-11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小剂量难治性ITP
环孢霉素A合并康力龙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000年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疗效的方法。方法:环抱霉素A(CsA)合用康力龙治疗CAA24例,单用康力龙治疗20例,按全国统一标准评定。结果:CsA+康力龙组有效率79.1%,而单用康力龙组有效率为55%。结论:CsA+康力龙治疗CAA疗效高于单用康力龙,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案。
葛守辈张丕胜于晓明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霉素A康力龙
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对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新药EPZ005687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EPZ005687作用于U93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化学法检测H3K27组蛋白甲基化活性。结果表明:EPZ005687显著诱导U937细胞的凋亡,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作用于U937细胞48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96%±0.79%、5.74%±0.73%、13.34%±1.77%和25.24%±2.55%,而EPZ005687对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影响较小;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CD3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0.62%、4.28%±0.99%、6.18%±1.19%和7.56%±1.34%;0.5、1、5和10μmol/L浓度的EPZ005687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12 h至96 h,作用CD34+细胞1至5 d,明显观察到EPZ005687显著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不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μmol/L EPZ005687作用72 h可使U937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64.18%±13.27%vs 49.43%±12.54%),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低(9.67%±2.61%vs 15.26%±5.58%),而正常CD34+细胞因多数细胞位于G1期,S期细胞较少而不受其影响。进一步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检测分析显示,EZP005687可明显地降低U937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而不降低正常CD34+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结论: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但对正常造血细胞CD34+影响较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唐善浩裴仁治马俊霞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陈冬沙科娅曹俊杰李双月
关键词:U937细胞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恩丹西酮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中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防治急性白血病(AL)化疗中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周期对照研究方法,比较恩丹西酮组、胃复安组防治AL化疗中消化道反应的疗效。结果:恩丹西酮组不仅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胃复安组(59%),且副作用轻微,无锥体外系反应。结论:恩丹西酮是防治AL化疗中消化道反应的安全、有效、经济的止吐药物。
葛守辈张丕胜王永欣李顺发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胃肠道反应恩丹西酮
急性早幼粒细胞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数量、表面抗原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磁珠结合三色流式细胞仪分选计数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表面CD146、CD31、CD144、VEGFR-2、CD45及CD133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CECs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及细胞集落形成率的测定。结果:APL患者CECs在外周血白细胞〉10×10^-9/L及CD34阳性患者中数量明显增多(P〈0.05),高危、低危及中危3组患者的CECs数量也呈现明显的差异(P〈0.05)。32例APL患者诱导化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治疗后CECs数量及其表面CD133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治疗后APL患者CECs体外形成血管数目及细胞的集落形成率均明显减少(P〈0.05)。APL患者CECs数量治疗后/治疗前的比值与As_2O_3治疗1周后的尿砷浓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精确计数并深入了解CECs生物学特性可能有助于评价APL的预后及设计治疗策略。
裴仁治吴静怡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陈冬沙科娅李双月曹俊杰陈列光庄贤栩叶佩佩范峥林丽唐善浩张碧波史晓薇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循环内皮细胞
环孢霉素A、米托恩醌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2000年
葛守辈张丕胜原小利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环孢霉素A阿糖胞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